第21章

作者:李文德 王芳闻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安吴商妇(晚清女首富周莹传) !

    周胡氏自姑爷辞世,女儿成为小寡妇那天开始,便陷入悲恨交加的自责自怨中。她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大,一直企盼女儿有一个理想的归宿,为此,做主答应了吴宅的婚约。令她追悔莫及的是对骆荣的轻信,自己嫌贫爱富的贪婪,鬼迷心窍中一步步走进安吴堡设下的圈套,把一个纯真无邪、如花似玉、能文能武、善解人意、敬老爱幼、在方圆百里名声极佳的女儿,推进生不如死的囚笼里。

    吃不香睡不稳的周胡氏带着两个弟弟和过继给她的儿子,在吴聘百日祭后到了安吴堡。

    母亲的到来,让周莹既感高兴,又感酸楚,她无法解释自己与母亲的命运:缘何都要备受守寡的折磨,更无法说清将来自己要走的路是与母亲同向呢还是背道。

    “我娃受苦,都是妈误听误信了骆荣那个老东西。”周胡氏坐上炕后说,“妈当初若多一个心眼,先派人潜进安吴堡探听明白,哪能狠心将我娃许给一个病篓篓,活活误我娃一生嘛!”

    “妈,木已成舟,人都入土为安了,再说顶啥用?我认命了。”周莹眼圈一红说,“只要吴家把我当人看,我就不会丢下东大院这一摊子。再说安吴堡总得有人支撑,我是长子长媳,丢人败兴的事咱不干。”

    “好娃哩,你若想回孟店村,妈去给吴尉武哥儿几个说。”周胡氏瞅着女儿的脸认认真真地说,“妈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十八岁的娃,活守一个摆在供桌上的牌位,是造孽嘛!”

    “妈……”周莹泪如雨下喊了一声,双臂搂住周胡氏抽泣说,“我头上若没三品诰命夫人那个凤冠,咋想咋做都可以,眼下我是皇上册封过的女人,哪敢越雷池半步呀!”

    周胡氏对三品诰命夫人是咋回事,一时也搞不明白,听女儿如此说,一巴掌拍在脸上哭道:“我娃这一辈子真的只能抱住枕头熬天明了?”

    母女俩抱住哭了一阵,周莹止住眼泪说:“妈往开了想,天塌不下来,我就不信活人能叫尿憋死。”

    周胡氏一愣,放低声音说:“好娃哩,你千万要前后长眼,心里咋想都行,万万不可给人留下话柄。”

    “妈只管放宽心,我又不是傻瓜蛋,知道尺长寸短。”

    周胡氏长长叹了一口气说:“妈是过来人,知道家家锅台上都放碗的道理。来日还长得很,我娃一定要走一步想三步,一步踏空,就可能招来不幸,妈不操心能成?”

    周胡氏说的是心里话,因为她一生只守着周莹一个女儿,她想过许多,女儿过门一年便守寡,全是自己想高攀安吴堡门第,重振周门,才惹出的悲多于喜的事,当初如果听信传言,拒绝骆荣提亲一事,为女儿招个上门女婿,安安生生过日子,咋能引出姑爷一朝死,女儿守空房的悲剧来呢?是我当妈的害了自己的亲骨肉啊!

    周莹对母亲的苦衷和想法,并不是无一认同,只是她想过多次都不敢贸然拿主意。她知道,叔公们只要向官府送一道诉呈,告她不守妇道,有辱三品诰命夫人之誉,等待她的是什么后果。三品夫人的诰封之誉虽然是吴尉文捐钱买的,但既成为戴在自己头上的凤冠,一旦被剥夺,周莹的名字下写上的就不再是为人羡慕尊敬的文字了。从踏进吴家宅门第一天起,她便想成为一个被安吴堡所有人仰视跪拜的主子,而不是被人指东道西的奴仆。放弃或被剥夺了三品诰命夫人的诰封,就是终日与另一个男人同炕欢愉,还会有什么真正的人生意义呢!

    她想的与周胡氏想的虽然都是同一件事,但当母亲的是用世俗的眼光只看事情的一面,而女儿则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着事情的两面。女儿的多思善谋恰恰表现出一个与众不同女人的聪慧。她想过,仅为一种自身的欲望而放弃众人的期待,是一种鼠目寸光的笨拙选择,她能在争取众人的期待成为现实的前提下,经过努力奋争,自身欲望无须过于苛求,也会水到渠成、开花结果。只是,她不是那种见风就是雨的人。她把所思所想所要达到的目的,深深掩藏在心里,不仅瞒过了母亲,而且瞒过了跟随她左右的人。

    “不龇牙的狗才是真正的好狗。”她相信家乡这条谚语。

    周胡氏虽然精明,理财守家是个出色老手,只是和女儿比起来,智商却是相差甚远了。因此,她不仅无法猜透女儿的内心世界,更无法弄明白女儿此刻想到了哪一个人。

    当周胡氏看到东大院里的上上下下,无一不是围绕自己女儿转时,原本打算领女儿回孟店村重打锣鼓另唱戏的想法打消了。她想,女大不由娘,守寡不守寡由她去吧。

    在安吴堡住了七天的周胡氏临走时,对周莹说:“娃呀,妈还是那句老话,别折磨自己,咋想就咋办。一个女人花开花谢,经风经雨,经霜经雪,不比唐僧取经受的罪少。要修成正果,得拿出你爸在时的那股劲来,不怕鬼,不信邪。妈跟你爸过了半辈子,你爸从没把妈看小了。你爸临死对妈说:不要为我守活寡,如果有合适人家,能心疼咱娃,你就招进门来过。妈不改嫁,是你爸恩重如山,妈不是那没良心的东西,为你爸守住你,值。我娃被骗进吴家,一年没出便守寡,不值。妈不强迫我娃进退,只希望我娃不要太苦了自己。因为妈也是从你这年纪过来的,知道一个女人苦命付出的代价是啥!”

    周胡氏抹干脸上的泪水,钻进轿车回了孟店村。

    周莹一直送母亲到安吴堡寨门外,待看不见轿车影子时才长叹一声回了家。

    对于母亲,周莹有着说不尽的感激之情。尽管母亲为了高攀,把女儿许给了疾病缠身的吴聘,但在她眼里,母亲不仅是自己的保护神,而且是她生命的原动力。如果没有母亲的呵护,今天的她是一个咋样的女人,就很难说了。她永远不能忘记小时候发生过的那件令她刻骨铭心的事。那天,她被一个名叫洪五婆的老女人紧紧夹制住了双腿,一双肉乎乎的小脚被浸泡在一盆煮成褐红色、散发着辛辣气味的铜盆里。她拼命呼号着:“妈……妈……我怕……我不缠脚……”

    洪五婆是远近知名的缠脚能手,一生不知为多少女娃儿做过缠脚手术。许多经她手缠脚长大成人的小脚女人,无不心有余悸,说:“洪五婆心狠手辣着哩,只要她那双黑手一攥一拧,别说是四根嫩脚指头,就是四根铁棍,也会被她拧捏成麻花!”

    周莹被洪五婆抱上炕时,已经哭得声嘶力竭。坐在炕上守护着女儿,看洪五婆缠脚的周胡氏想到自己缠脚时的那一幕,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手按住周莹拼力挣扎反抗的小腿,哽咽道:“娃别哭,一咬牙就挺过去了。”

    周莹并不知道咋样才能咬牙挺过去。当洪五婆把白布向她脚上缠时,那四根被强压弯的脚指头,一阵刀绞锥刺般的疼,迫使她发出一阵鬼哭狼嚎般的号叫。她突然晕倒在周胡氏的怀里。

    周胡氏见女儿晕死过去,身不由己,伸手一把抓住洪五婆的手吼道:“住手……”

    洪五婆吓得双手猛然收回,睁大双眼瞅住周胡氏说:“头一关不过,咋缠呀!”

    “为缠脚若把孩子命要了,缠有啥用?”周胡氏哽咽道,“我娃命重还是缠脚重?”

    “自然孩子命重。”洪五婆怯怯地说,“我可没害娃的心,是夫人找我来为娃缠脚,我敢不来?”

    正在这时,周海潮由县上回来,没进屋已听见屋内争论的声音,所以进得房门便说:“咋啦?缠脚上头,女人命里二回愁,娃哭几声难免嘛。”

    周胡氏没好气地说:“你说得轻松,你试试看?”

    周海潮笑道:“那你说咋办?”

    “不缠啦!”

    “这话可是你当妈的说的,将来娃长大,脚大找不上婆家,你可别抱怨别人。”

    “亏你当爸的能说出来。你是走州又过县的人,旗人不缠脚哪个女人没男人?老佛爷没缠脚,照样指东喝西,哪个男人敢放个屁!”

    “你有理,可别忘了,咱娃是汉人,和旗人不同。”

    “敬的一个老祖宗,吃一样的粮,旗人女人是女人,汉人女人就不是女人?”

    周海潮一听,心想,娃他妈说的也有道理,可天下汉人的女人缠脚一千多年了,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咱敢破吗?

    就在周海潮犹豫时,周胡氏已抱周莹下炕,把缠脚布往地上一撂说:“我宁愿女儿嫁不出去,也不让她死去活来像我一样,走一步扭半天!”

    洪五婆见状叹道:“汉人学旗人样,女人若都不缠脚,天下三寸金莲美女从哪找呀?”

    伺候小姐缠脚的仆人们,收拾完家什,送走了洪五婆。周胡氏望着怀里的周莹说:“大家听着,刚才我说的话别传出去,免得招惹是非。”

    仆人们齐声回答:“夫人放心,我们会管住自己的舌头。”

    周莹这时已苏醒过来,周海潮把她抱起来说:“这娃也太过娇气,一只脚没缠住,就哭个死去活来。”

    周莹双手抱住周海潮的脖子说:“爸,我不缠脚。”

    周海潮忍不住笑道:“乖女儿,汉人自古至今,女娃都得缠脚,不然长大了找不到婆家。”

    周莹问道:“为啥?”

    “爸也说不清。”

    周胡氏这时从书架上取下两本书来,往周海潮面前桌上一放,说:“你还是读书人,连这种事也说不出道道行行来,还算哪号读书人?”

    周海潮看了两眼桌上的书笑道:“没那么严重,我还没愚到青红不分、皂白不辨的程度。娃还那么小,能懂多少事理?”

    “你说,娃到底缠脚呢还是不缠?”

    “你当妈的,先说个准话,我再说不晚。”

    “咱三原县老爷一家是旗人,你看人家那三个小姐,一个个长得多俊多英武,一双大脚站得稳走得快,骑马射箭哪个比男人差?我想了,咱周莹为啥不能像县老爷家小姐一样,长成个能文能武的女儿呢?让她死去活来受罪,我心疼,脚就不缠了。”

    “那她长大了,就得变成旗人样,不然婆家还真不好找呢!”

    “我就不信大脚女人找不到婆家,我问你,西安府知府的二女子是大脚还是小脚?人家的夫婿长得比谁差?”

    周胡氏的话让周海潮想起第三次见到西安府知府二千金时的情形:三原县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从正月十四到十六的三天里,是一年中最热闹最红火的。在这三天时间里,来自四邻八乡、渭河两岸的老老少少,把县城挤得水泄不通。同治八年正月十五,那天中午,一行男女拥进三原县城最大的酒家天福楼,酒保见来客不像是渭北人,便上前招呼说:“客官,请楼上就座吧。”那一行男女也不搭话,跟着酒保就上了楼。

    天福楼是座六间跨度的酒楼,楼下多是散客吃饭处,楼上则是有身份的人士相聚的地方。一行人上得楼后,在靠窗处找了一张桌子坐下来,酒保一看,正好是一桌,忙转身去提水拿杯沏茶。当摆好茶杯沏茶时,一个年纪大的男人向一个身着旗人装束的女子问道:“小姐要啥茶?”

    “出外讲究不得,入乡随俗吧。”那女子说,“若早知三原县城有这么好的酒楼,我早来看龙桥逛庙会了。”

    “小姐走到哪儿都怕没个可心吃饭的地方。”坐在那女子身边的红衣女子说,“三原城是渭北大地方,若找不到小姐吃饭处,岂不要让人笑掉大牙。”

    “先别说宽心话,等饭菜上了桌,吃到嘴里才知道是瞎是好。”

    酒保沏完茶,才说:“请问上啥菜?”

    “把你们天福楼最拿手的菜往上端就是了。”那女子主子一般说,“酒只上女儿红。”

    酒保不敢怠慢,忙下楼告诉掌柜说:“楼上一桌客人让咱把最拿手的菜往上端,东家你看咋办?”

    天福楼掌柜周海潮听了说:“先给上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待我探知底细后再讲。”

    周海潮在三原县有名是沾了父亲周玉良的光,他虽然仅管理着天福酒楼,但却以豪爽、正直、乐善好施著称。当他上得楼去,无事般走到那几位客人桌前,眼一扫,忍不住笑出声来:“二小姐,今日你咋有空来三原城看热闹?”

    二小姐听声抬头一看,连忙起身离座说,“周叔你咋在这儿?”

    “周叔是天福楼东家呀!”

    二小姐笑道:“我咋没听你说过?”

    “是吗?现在知道也不晚吧!”

    “那敢情好,今儿个我们可要白吃白喝一顿了。”

    “别说一顿,你就是住下来,吃一年半载,周叔也管得起。”

    酒保这时端着托盘上楼来,把四个凉菜摆好,放好酒壶说:“请先用酒,热菜随后就上。”

    “告诉王师,准备上龙凤盘。”周海潮对酒保说,“味儿不要太浓,清淡为宜。”

    “啥是龙凤盘?”二小姐好奇道,“我还是头一次听说这道菜名。”

    “等菜端上来,你就知道我天福楼为啥能成为三原城里第一酒楼了。”

    二小姐是西安府知府千金,在人们眼里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常常会做出出人意料之事的人。她生在蒙古,长在草原上,是一个在马背上长大的姑娘,跟随父母到西安后,仍无法改变从小养成的习惯,动不动便带上家人策马外出,不是狩猎就是找热闹处玩。

    西安府知府上任后为结交地方绅士商贾,借为母亲做寿之名,邀四邻八县十乡头面人物做客西安府衙,周海潮只身前往西安祝寿时,结识了知府和他的家人。

    二小姐在天福楼遇到周海潮,白吃白喝了一顿说:“周叔,我想到孟店村一游,看看关中乡下和蒙古有啥不同处,可行?”

    “咋不行。”周海潮说,“孟店村好玩着哩,你到地方就知道了。”

    周胡氏见了二小姐,一看那双大脚,忍不住问道:“你爸妈咋没让你缠脚?”

    “缠脚?”二小姐忍不住哈哈大笑,“小脚女人能像我一样骑马射箭,行走如飞吗?周姨,将来周莹小妹妹长大了,你千万别让她缠脚。不缠脚的女孩学文习武比缠脚女孩要强一百倍,我如果缠了脚,今儿个能骑马过渭河到孟店村来逛?”

    周胡氏点头说:“也是,周莹长大若不同意缠脚,姨我就让她像你一样。大脚有大脚的好处,我这一双小脚,走三里路就得累趴下。所有旗人女子都不缠脚,活得多潇洒、多自在,哪像咱们汉人女子,一个个自找罪受,三寸金莲有哪一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