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 我的红警在晚清 > 第220章:一战导火索(上)

第220章:一战导火索(上)

作者:火炮爱好者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我的红警在晚清 !

    第220章:一战导火索(上)

    转眼到1914年6月30日,何智兴奋的走进来道:“少爷,你预言的事情发生喽!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喽!”何智兴奋道。

    何富知道,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

    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

    这次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开枪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是,一位名叫加费格里?普林西普的波斯尼亚青年,当时他只有19岁,还是个中学生。

    普林西普其实并不机警,完全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使他成功刺杀了斐迪南夫妇。刺杀王储斐迪南时,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身份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学生。

    事后普林西普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在1914年10月,被判20年有期徒刑。狱中的普林西普因为健康原因,接受了切除手臂的手术,并于1918年4月死于监狱中。

    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早已在进行中。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

    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

    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

    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

    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

    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为了准备战争,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

    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英国军队(包括印度军队在内)增加到41万。

    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

    沙皇俄国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130万的军队。列强还积极扩大海军,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最为剧烈。

    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军费。

    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

    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

    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恶的战争终于在巴尔干酿成。巴尔干半岛成了“火药桶”。

    谈判

    欧洲列强不甘心,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它们各自怀着侵略扩张的野心,进行干涉,使巴尔干问题更趋复杂。

    德国从维护自己在土耳其的利益出发,和奥匈一起支持土耳其,力图阻挠巴尔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俄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积极推动巴尔干同盟的建立,企图以此加强本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使巴尔干同盟,成为反对奥匈和德国的工具。

    因为在俄国看来,这个同盟的形成,将在法俄两条战线以外,开辟反对德奥同盟的第三条战线,这就意味着奥匈帝国的兵力,将从俄国战线抽走,减弱对俄国的压力。

    同时,这一同盟的建立,也将切断德奥与土耳其的联系。

    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也订立盟约,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的反土同盟。

    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土耳其拒绝了这些要求,三国遂对土耳其宣战。

    盟军很快击溃了土耳其军队。保加利亚迅速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希腊占领了萨罗尼加,塞尔维亚占领了,马其顿的大部分以及新巴萨尔等地区。

    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土地,几乎全部丧失,仅剩下君士坦丁堡、盖利博卢半岛、亚得里亚堡、雅尼那和斯库台五处。

    土耳其政府被迫求和,形势对巴尔干同盟十分有利。但在议定和约条件时,欧洲列强各自支持一方,几乎使这次战争扩大,为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

    塞尔维亚为了取得,通往亚得里亚海口的通路,要求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奥匈在德意支持下反对,俄法则竭力支持。

    俄奥两国都实行局部动员,局势异常紧张。但俄国考虑到力量薄弱,作战准备很差,不得不向德奥让步。

    巴尔干问题被提交国际会议讨论。1912年12月,在伦敦召开和约会议,同时召开欧洲英、法、俄、意、德、奥六国大使会议。

    在大使会议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同盟国支持土耳其。这时,土耳其突然发生政变,亲德政府上台,它在德国支持下拒绝放弃亚得里亚堡,谈判遂告破裂。

    1913年2月3日,巴尔干同盟再度开始军事行动,3月攻陷亚得里亚堡,土耳其不得不再度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