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 谋定天下之扶明 > 第五十三章 驱虎吞狼(下)

第五十三章 驱虎吞狼(下)

作者:真版王启年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谋定天下之扶明 !

    韩爌回到内阁坐定,左思右想,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合适的调查人选,翰林院编修陈仁锡。

    此人天启二年以殿试第三列入翰林编修。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冒请边功,并以皇上名义赐公爵,给世券,令陈仁锡草拟诰词,陈仁锡毅然说道:“世上自有愿意草拟诰词之人,何必非我,头可断,诰不可草。”

    魏忠贤闻听大怒,记恨在心。后因陈仁锡在值经筵时,曾就王恭厂火灾、正人君子连遭不测、魏忠贤竭力大兴土木等问题仗义执言无所避讳,魏忠贤遂命党徒借陈仁锡的亲戚孙文豸作《步天歌》以悼念辽东经略大臣熊廷弼,便罗织罪名,以“造妖言、谤朝政”将孙文豸逮捕入狱,处以斩首,幸有人暗中周旋营救,陈仁锡等才免遭不测,仅被处以削籍,追夺诰命。经历过考验,忠心自然是够的。

    还有一次翰林院举办诗会,内阁辅臣也属翰墨之臣,自然有份参与。事后,唯有陈仁锡能把整个诗会中,众人作诗顺序以及诗词全部回忆起来,可见是个细心的。

    人选既然已经挑好,韩爌便开口吩咐中书舍人,请来了陈仁锡。

    二人行礼坐定后,韩爌便细细的事情的始末都说了出来,又取出两封奏折,让陈仁锡细细的看了。

    接着开口道:“袁督师在高台堡卖粮,事先并未请旨。此后又有都察院官员弹劾,说幕后买家实为后金。明卿此去,务必查明此事。此次押运粮草去辽东,颇费时日,老夫担心时间上来不及,明卿不妨让粮队在后面慢慢缓行,先轻骑前往高台堡。调查清楚后,八百里加急回信。然后再赶去和粮队汇合。 粮队护卫方面,老夫自会再安排官员为副使负责。”

    陈仁锡点头应承了下来,然后告辞,自去安排不提。

    韩爌想了想,又把周祥春的奏折掐去了头部,只剩下奏请卖粮地点由高台堡改到张家口的部分。吩咐中书舍人拿去登到邸报上面。

    几日后,京师群情鼎沸起来,看过邸报的户部官员纷纷上书,弹劾袁崇焕私卖粮草,要求关闭高家堡马市,改由户部出面,在张家口卖粮。有言辞激烈的甚至在奏折上说道:“国中尚且饥寒不已,袁崇焕乃先顾蒙古诸人。到底袁崇焕祖上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一向以维护朱明统治为己任的科道言官们,看到袁崇焕竟敢私下对蒙古施恩,也纷纷加入了弹劾的队伍。上奏折弹劾道,皇帝让袁崇焕独掌辽东文武,本身就是瞎搞,现在袁崇焕又在辽东对蒙古诸部私下施恩,这是要造反的节奏么?

    面对雪片般飞来的弹劾奏折,崇祯皇帝也不好说话,只好一概留中不发。

    科道言官看到这么多人弹劾,皇上竟然没动静,越来越群情汹涌了,这皇上也太过宠溺袁崇焕了吧!于是便开始串联。一些原本中立的言官,也开始掺和进来。要论骂人,科道这边是专业人士,于是几乎每人每天一本,理由都不带重样的,照旧是弹劾袁崇焕,很快,弹章堆满了崇祯皇帝的案头。崇祯皇帝照旧老办法,留中不发。

    袁崇焕每年一百万银两结交朝中大臣,毕竟不是白花的。这些大臣虽然不至于跳出来当靶子,除了尽力约束手下人之余,纷纷写信给袁崇焕,告知京中风声很紧,叫他赶紧想对策。

    却说陈仁锡也不是省油的灯,押着粮草出了京师后,便把队伍交给了副手,自己带了几个亲随,化妆之后,快马加鞭往高台堡赶来。

    还没到高台堡,半路上便碰到一只千多人的蒙古队伍,每人都是一人双马,一匹马骑着人,驮着银两,另外一匹马空着。

    陈仁锡便乘机凑了过去,搭起话来。蒙古人豪爽是出了名的,大多没什么心眼。半日时间,老奸巨猾的陈仁锡便套出了实情。 原来这群家伙第一次买了粮后,往北才走了一百多里,便有人高价收购粮食。众人很干脆的把粮全卖了,转头又来买第二次。

    没亲眼见到,陈仁锡还不敢完全相信,便带着几个亲随也加入了蒙古人的队伍,来到了高台堡。

    高台堡内,一横溜的摆了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旁边都有一位账房先生,旁边好几个辽东士兵守着。买粮众人根本不需要验证身份,只要交了十两银子,便能拿到一个竹签。凭借竹签可以去旁边库房领取粮米一石。

    两日后,陈仁锡又跟着蒙古众人来到卖粮的地方。此地老早就竖起了大大的栅栏,数百脑袋后面挂着金钱鼠尾的建奴守着。众人进了栅栏,一个一个把马上的粮食交了出去,建奴那边自然有人称过后,付给银两。

    看到这一幕,陈仁锡脑子都发麻了。袁督师开仓放粮,幕后买家竟然真是后金!

    很快,陈仁锡的奏折到了内阁。韩爌看看事态严重,不敢怠慢,揣着陈仁锡的奏折便求见崇祯。

    崇祯皇帝看过折子后,脸色却是铁青。想了想,说道:“此事袁爱卿断然不知情,内阁速下旨意,告知袁爱卿蒙古转卖粮草之事,命令袁爱卿统计蒙古各部人口,计日给粮。不得再敞开售粮了。”

    韩爌无语,都证据确凿了,这皇上还在帮着袁崇焕分辨。劝之再三,看看崇祯皇帝毫无动摇之意,也只得退下了。

    却说袁崇焕这边,接到了京师诸位大臣的书信,又接到崇祯皇帝的诏书,才意识到事态严重起来,赶紧招来程本直商议。

    程本直想了半天,开口道:“大人,京师那么多言官弹劾大人,而皇上一直留中不发,说明皇上还是信任大人的。眼下只能赌一赌了!先上书解释说,大人对于蒙古人转卖粮草之事毫不知情。然后再说,转卖粮草之事,至少少数蒙古人的行为。不能因噎废食,绝了其它大部分蒙古人的生路。倘若贸然断粮,只怕辽东必然马上烽烟四起。再接着解释,蒙古主人天性豪爽,颇重恩怨。既然受大明活命之恩,必无投靠建奴之道理。此事大人敢以身家性命为保。 最后,大帅可再言明,自己身居高位,深受谤毁。实在无颜再领此位,请朝廷另选贤能。”

    袁崇焕听完后,沉吟了半晌,说道:“这么办不会弄假成真吧?”

    程本直回答:”大帅多虑了,倘若没有年后的东江大捷,还真有可能弄假成真。有了东江大捷做铺垫,眼下辽东局势正在好转。皇上必然不敢贸然撤换大帅。何况,咱们筑城,耗费了那么多的粮饷。倘若此时撤换大人,继任者又来一个王在晋之类的,主张弃辽东而守山海关。筑城的粮饷不就打了水漂了么?皇上断然舍不得。在下敢以人头担保,皇上必会让步。”

    果然,接到袁崇焕的奏折后,崇祯皇帝想了一夜。终于还是选择继续支持袁崇焕。数日之后,京师传来消息。弹劾袁崇焕的户部官员,为首的几个,各有惩处,调职的调职,降职的降职。很快,京师又开始风平浪静起来。

    周祥春却运气的很,身为言官,自带防护光环。再加上除了第一封奏折外,后面的事情周祥春基本没有再掺和。幸运的逃过了一劫。

    唯有首辅韩爌,心灰意冷之余,连上数道辞呈,黯然离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