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开元我为王 !
李隆基和李清父子之间的对话,就连一旁自诩聪明的武惠妃都给听糊涂了。
一会儿捐钱一会儿又是入股做生意,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
“三郎,奴有些听不明白。”
“六娘莫急,让十八郎自己解释吧。”
虽然没有话筒递过来,但李清还是坐正身子,清了清嗓子,正要开口说话,却听上头的武惠妃来了一句:“寿王渴了,给他端一杯凉茶过来。”
李清整个人都卡在那里,我这不是口渴想喝茶啊!
可惜已经有宫女将凉茶端到面前,在武惠妃满眼慈爱的目光注视下,李清只能干了这杯“母爱”,不对,是凉茶。
喝完茶,李清也不做什么开场铺垫了,赶紧解释起自己的计划来。
“不瞒阿耶、母亲,近来儿让人买下两间工坊,专研造纸与印刷之术,为首的匠人亲口向儿承诺,一月之内必有成果,若是成功,一卷书的造价可降低至此时书籍一成甚至还更低,此事不仅利于修书大业,同时也让儿看到了比桌椅生意更加广阔的前路。”
“所以十八兄是想做那卖书的生意?”李雪盈好奇地看着李清,有些想不通这段时间为何自己这位哥哥变化如此之大,当然主要还是掉进钱眼里的问题。
按说寿王府的一应吃穿用度,应该都不紧张才对。
作为一个此世之人,而且又贵为公主,李雪盈不理解李清这个后世之人的想法很正常,但是她更不理解的还是李清卖书比卖桌椅更赚钱的说法。
卖桌椅多赚钱啊,几张白纸就换来一匹上号骏马等值的黄金,现在东西二市都在传,这桌椅不是用木头做的,是用黄金做的,可见这生意有多么暴利。
至于卖书,李雪盈忍不住往坐在自己身旁的杨洄看了一眼,出身弘农杨氏的杨洄也算是半个读书人,虽然文采一般般,但他的书房里也收藏了不少的书籍,可是李雪盈总觉得这些书摆设的意义要更多一些,因为书房杨洄倒是常去,有时候在外面沾花惹草被李雪盈知道了,还常常罚杨洄就睡在书房里,可是李雪盈真的很少见杨洄看这些书。
既然看都没人看,更不要说是买了。
想法是没错,可惜李雪盈找错了参照对象。
驸马杨洄是读书人没错,可是他本身就出身高门,读书识字只是作为一种贵族修养存在,基本的修养够了之后,看再多的书对他而言已无太大意义,再加上杨洄做了驸马之后更多时候耽于玩乐,看书的时间就更少了。
当然除了杨洄本身的问题外,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这年代看书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
因为这时候的书都是像画一样展开,一卷书少说也有6、7米长,双臂展开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这时候人们看这种“大部头”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是右手把卷头向内卷,在双臂能够到的范围形成一个“右手卷,左手拉”这样的阅读动作。
费力不说,关键是你一口气读不完的话那就麻烦,因为这种卷轴书没办法插书签,所以下次看的时候还得先费力地找到上次看到什么位置。
总之就一个字,累!
坐在上首的李隆基倒是没有往这方面多想,他更关心是一卷书的成本最低最低可以降到多少,因为书的价格直接关系到了此时大唐的一项基本国策——科举取士。
这个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打破长久以来世家门阀对人才的垄断,让普通寒门士子也能有一个向上的通道,说白了就是打破阶层固化,让底层人民获得上升的通道。
本意是好的,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书籍价格太贵,寒门学子的知识的获取数量上远远比不上世家门阀的子弟,这就造成了科举考试虽然是公平的,但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依旧是门阀世家出身的人。
没办法,这些人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如果书籍的价格能够大幅度降低,达到普通人能够买得起的地步,那么门阀世家对知识的垄断才算是真正被打破。
李清当然知道皇帝在想什么,事关重大,他最终还是决定跟皇帝交个底。
“此事儿不敢夸口,但真若那主事匠人所说,造纸和印刷之术能有突破,儿觉得一卷书的成本至少能够降到100文。”
100文在唐朝的购买力相当于后世的100块,而后世一本书都要卖20几块,但成本才几块钱都不到,能在唐朝把一本书的价格降低到100文,李清觉得已经是自己金手指的极限了。
因为古代印刷术就算发展到极致,和现代印刷术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听到李清的回答,李隆基激动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十八郎所言当真?”
“句句属实。”
“如此甚好!”
李隆基高兴地一拍桌子,没吓到李清,却把左边那桌坐着的李雪盈吓了一跳,马上小声问身旁杨洄,皇帝听了李清的话为何这般反应。
“公主可知,当下一卷书的价格是多少?”
李雪盈眉头轻蹙,要是问她一匹上好的骏马多少钱她肯定知道,但问她书的价钱,她真就两眼一抹黑了。
“以《论语》为例,在东市书行,此书价格在2贯到3贯之间,寿王所说若是能够实现,全长安的书行都得关门歇业。”
这么厉害?
李雪盈暗暗咂舌,可即便如此,她心中仍有一事想不明白。
李清刚才说一卷书的成本可以降到100文,卖的时候就算黑一点,卖500文,那也得卖多少书才抵得上一套家具的钱?
正好这时候李隆基也问起了李清,关于书籍定价的问题。
李清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居然只要200文。
这下矛盾的人一下变成了李隆基,一方面他深知为了打破门阀对知识阶层的垄断,书的价格肯定不能高,可是另一方面书定价这么低,赚的钱肯定就少了。
权衡再三,李隆基还是向前者妥协了,毕竟这会儿他还没到天宝后期只顾个人享乐不顾江山社稷的地步。
但是这钱也得赚啊!
想到这里,李隆基目光再度落在了李清身上。
“十八郎,此法若成,你最想印的是哪些书?先说好,这次可不要指望朕再下一道旨意帮你卖书了。”
“阿耶放心,儿最想印的是与科举考试有关之书,届时不用阿耶下旨,儿自有办法让天下读书人都争抢着来买此书。”
一听这话,李隆基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果然是好主意,科举考试中的明经科考的就是阅读量,相关书籍印出来,价格又不算高,到时候凡是参加明经科的士子,肯定都要买上一套。
但是紧接着李隆基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因为明经科在大唐的科举考试中是最容易的一科,要不然也不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说白了,唐朝明经科的考试就是在那么有限的几本书里考完形填空,不是记忆力太差的,只要背熟那几本书,很轻松就可以考过。
考试太简单,教科书的重要性也就随之降低,更关键是就那么几本书,就算全天下的士子都人手一套,又能卖出去多少呢?
在这个问题上,李隆基和李清算是想到了一块儿,不等李隆基开口,李清就主动献上一计。
扩大明经科考试范围,将所考经义的出处从几本书扩大到十几本书,这样一来不仅考试难度增加,科目含金量提高,同时教科书也能卖出更多。
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