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你好,郑正正先生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题记:我并不喜欢喝这种叫糁的早餐,可是听父亲说他送别郑重先生去北大时郑重先生用一碗糁感谢他的这段友情,而这碗糁也是父亲同郑重先生最后一面的见证。
由于郑重先生的优秀,有些学科他提前自学完成,到高二上学期末,他已经将整个高中三年的课程自学完成,并且自学的质量很高。不乏热心的老师帮他找来许多相应的题目做,他完成得并不比高三快毕业的学生逊色,所以班主任老师建议他可以在高二下学期试一下冲刺大学。或许老师们也有些私心,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学生,任课老师们也会很有成就感,如果郑重先生可以提前一年被大学录取,对鲁南一中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在高二下学期,郑重被老师们提前按高三毕业生的节奏来要求,五一过后,郑重被学校安排直接进入高三的一个重点班随堂,在此刻,郑重先生的优秀脱颖而出,他的进步是惊人的,在校内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时,他的部分竟然超过了所有高三毕业生夺得全校第一,并且继续保持着上升的势头。
在填报大学志愿时,郑重选择了北京大学,并且只填写了第一志愿,并且在志愿调剂一栏填了“否”,在此刻,他才对人生对他的安排第一次说了不,虽然他没有权利选择是,但他至少可以选择不。当填下这个“否”字时,郑重先生知道他已经无路可退,只有华山一条。
有老师建议他报考清华大学,但他很执拗的选择了北大。或许在他的情结里,北大物理系非常优秀,但北大的文学氛围更浓,考入北大或许可以全他一个已经被拒之门外的文学梦。
历年来从我们这个小县城考入北大的学子屈指可数,而郑重先生将这个名单中加入了他的名字,他并不意外的被北大录取了。鲁南县城中学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学子考入北大了,在鲁南县城,考入北大就是在福建社会中举一般的存在,郑重的被录取带给鲁南县城的是惊艳,并且由于他是高二冲刺就被北大录取,他的录取,在鲁南一中,甚至在鲁南县城引起的轰动是巨大的。
但是因为郑重先生的出身,这一事件在学校里泛起一个水花马上归于静寂,那个年代还不兴排名,如果按排名,我想郑重应该是可以争一下省理科状元的,至少一个市理科状元是跑不了了,但在他眼里,被北大录取不过一场很普通的考试而已。
在他去北大报到前,郑家峪发生了一件影响郑重先生一辈子的大事。郑重的父亲在地里劳作时因为小事同本村村民争执,被村民指着鼻子骂他是地主残余,本来郑重的父亲因儿子被北大录取,感觉从此以后可以扬眉吐气,可以在村民面前抬起头来,可是面对村民的辱骂,他只能选择一言不发。虽然这场争执很快被平息,同郑重先生的父亲产生争执的村民被其他村民拉走,但郑重先生的父亲回家后一时气不过,下半夜在院子里的老柿树下偷偷悬梁自尽了,等家人发现时,父亲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这次事件差点把郑重先生摧垮,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后专门去郑家峪看望他。父亲看到郑重先生时,发现郑重先生两眼发直,但一语不发。家庭的巨变,时代的悲剧让郑重先生承受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听父亲说,当时村民骂郑重的父亲时,曾嘲笑过他:“你儿子考上了北大又如何,不过是一个地主羔子。”多么恶毒的语言,因为郑重的家庭出身,地主成分的人在当时是感觉低人一等的,所以郑重的父亲当时只能一言不发。或许郑重的父亲是在羞怒之下甚至是在感觉对不起自己儿子的情况下选择离世的,这更成为郑重心头永远的痛。
父亲叹息于人心险恶,安慰郑重说:“只有靠你自己的成功才可以挽救你们这个家,你父亲去世你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你再倒下,这个家就真的完了,所以你更应该走出农门,让这个家重新立起来。”
在那一刻,父亲看到郑重先生的眼神亮了,父亲的话醍醐灌顶一般的拨开了郑重先生头顶的迷雾,从此,郑重先生将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这个家,只有靠郑重先生才可以撑起来。
父亲知道那个自信的郑重又回来了,只是,郑重先生的伤感仍然没有驱散,丧父的悲痛仍然笼罩在他的上空,可是,父亲的鼓励和当头一棒让他仍然感觉到友谊的温暖。
父亲应该是郑重先生不多的几位挚友之一,在巨变之后父亲的出现让郑重先生重拾回自信。
郑重先生是悄悄的打点行装去北大报到的,郑重离家去北京时父亲是唯一一个送他的同学,家中遭此巨变,郑重先生没有倒下,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他的责任就是将这个家扛起来,而能否扛起来,就看他能不能出人头地。
在郑重先生离开鲁南县城的那一个早晨,他很执拗的一定要请父亲喝一碗糁,以酬谢父亲在他最沮丧的时候给他的鼓励。
作为一个女孩,我不喜欢喝这种叫糁的东西,在我看来,糁就是肉骨头反复煮出来的汤再加上肉和稻米等的混合物,太油腻,父亲听到我对糁的这种评价,只能苦笑不已。
在父亲求学的那个年代,能喝上一碗糁,可能就是贵族式的早餐了。在那个时代,父亲的早餐一般就是咸菜和稀饭,加上一个馒头或者一块干煎饼,糁在那个时代的含义,就是现在的鲍鱼和海参再加上野生的甲鱼这种概念。
父亲说他送别郑重先生去时,郑重先生执意要用一碗糁来感谢他的这段友谊,这碗糁也是父亲同郑重先生最后一面的见证。
那是一个有些雾气的早晨,郑重先生连夜赶路来到鲁南县城,找到父亲的时候,天才蒙蒙亮。郑重先生的离开是安静的,似乎也没有人在乎一个地主的后代,在有些雾气的夜里,他一个人走在孤独的行程里。
父亲见到他时,他的头发如同从水里捞出来,雾气同他头上的热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鲁南县城有两家糁馆很出名,分别是老沙家的牛肉糁和老林家的鸡肉糁,都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父亲同郑重先生来的这家老沙家的牛肉糁馆,离鲁南一中不远,在鲁南一中的两年里,父亲和郑重先生从来没舍得喝一次糁,因为喝一次糁可能就要消耗掉一周的早餐钱,所以糁在他俩的心目中,就是奢侈的代言。
其实父亲是坚决推辞的,因为他委实不想让郑重先生浪费钱,可是郑重先生坚持着,似乎父亲如果再不去,他就要割袍断义或者跪下来求他,父亲也不是一个迂腐之人,盛情之下,不得不从,在郑重先生问他是喝牛肉糁还是鸡肉糁时,或许是考虑离鲁南一中近一些,或许在父亲的心中,杀鸡不吉,喝鸡肉糁就是把吉喝掉,不吉利,所以就选择了老沙家的牛肉糁。在潜意识里,他感觉郑重先生也倾向于去老沙家的牛肉糁馆。
虽然天才蒙蒙亮,但糁馆外面坐满了来喝糁的人。老沙家的糁馆非常简陋,从外观看,会让人担心糁馆的破屋随时可能塌下来,这间糁馆的历史要超百年了,这间屋的历史也要有超过三十年的历史。作为地方名吃,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像咖啡只有在咖啡馆里喝才应景,喝糁喝羊肉汤在这种相对简陋的环境里才能找到感觉。
郑重先生按父亲坐在外面的凳子上,让父亲等着,他去打糁,或许是担心父亲交钱,他用目光示意父亲一定老实呆着。老沙家的糁是要排队的,其实很久以后父亲才知道,糁也没有想像中的贵,如同羊肉汤,肉算钱,汤基本上是免费的,糁这种东西,肉多了才贵,价格还是亲民的,有许多来喝糁的只要最便宜的那种,并且还自带干粮,只是为了喝上一口热糁,把干粮泡在糁里吃下去。
等郑重先生端来两碗糁时,父亲注意到他有一个小动作,他仔细的看了一下碗,然后把一碗糁放在父亲面前,父亲装做没有留意这个小动作,父亲知道郑重先生一定把肉多的那一碗放到了父亲面前。
放下糁,郑重先生又端来几个鲁南县有名的码头烤牌,这种烤牌最大的特点是表面有满满的芝麻,烤到焦黄,一口咬下,满满的香味和满足,把这种烤牌掰成小块,放在糁里泡一下,然后放入口中,你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真香啊。父亲也是第一次喝糁,发现烤牌这样吃太美味,忍不住很快两个烤牌下肚,等父亲反应过来时,第三个烤牌也拿在了自己的手里,此时他才发现,原来只有三个烤牌,郑重先生笑着看着他,父亲尴尬的笑笑,把烤牌又放回去,郑重先生拿起来,放回父亲的手中。“我在来的路上吃过饭,一点也不饿,赶了一夜的路,在找你之前我吃过干粮,现在让我吃也吃不下,如果是朋友就不要放不开。谢谢你。”
父亲能感觉到郑重先生的执拗和坚持,并且在郑重先生的眼中,父亲看到了一种叫做哀求的表情。父亲迟疑了一下,索性大方的把烤牌如先前一样泡在糁中吃掉了。看父亲吃掉那个烤牌,郑重先生开心的笑了。
当着父亲的面,郑重先生从行李里拿出一块地瓜干煎饼,小心的撕成小块放入糁中,满足的吃起来,发现父亲的眼光,郑重先生只好解释说:“如此美味,单独吃是暴殄天物,虽然我不是太饿,但对不住如此美食。离开鲁南,不知道哪一天再吃到家乡的美食了。今天我要吃得慢一些,你不要催我。”
父亲感觉到一丝温热顺着眼角流下,转过脸,悄悄的擦掉。转回头,微笑着看郑重先生慢慢的喝糁,最后一滴糁也没有浪费,郑重先生满足的站起来。
“谢谢你,周学兄,我会努力的。你等我回来再请你喝糁。”
父亲用力的点点头,两双手握在了一起。这是一碗友谊之糁,这是一碗离别之糁,这一碗少肉的糁里,蕴含着郑重先生和父亲淡淡的却是厚重的君子之交。
喝完糁,父亲准备送郑重先生去车站坐车,鲁南县城此时还没有通火车,去北京要先从县城坐汽车赶到省城,然后再从省城坐火车到首都,父亲送郑重先生到县城的汽车站。
郑重先生的行李很寒酸,只随身带了一床被褥和几件换洗衣服,当然,还有背着着鲁南特色的干粮——煎饼。汽车开动时,父亲看到了郑重先生眼中那道一往无前的眼神。那是父亲见郑重的最后一面,郑重在北京的学业和爱情以及组织家庭直到最后身灭,父亲也是通过消息来组织出一个大概的脉络。那些消息已经离父亲很遥远,有许多的消息他是从朋友和裘正小姐后来的表述里知晓。
坐在缓缓开出鲁南汽车站这辆开往省城的汽车里的郑重先生不会知道,有一辆车从他进入汽车站时就停在那里,从紧闭的车窗里,有一位女生一直痴痴的看着他背着行李上车,直到开往省城的汽车离开鲁南县汽车站,这辆车才缓缓的离开。车牌显示,这是一辆鲁南县政府用车。
有关糁的传说和典故
糁汤,又名“肉粥”,一种传统名吃,又名“肉粥”,一种传统名吃,流行于鲁、豫、苏、皖四省交界的很多地方,一说起源于临沂,现为当地百姓的平常早餐。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
说糁最早是起源于临沂的一个传说是这样讲述的:
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顿时神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意思是米中人参。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有一说讲“糁”的名字与乾隆皇帝有关。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如今的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时,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爷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因为皇帝是金口玉言,当地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啥(糁),这是啥(糁)。”因此,天子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如今的名字—糁。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