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 府学路一号 > 第5章 3.5 从今不薄读书人

第5章 3.5 从今不薄读书人

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府学路一号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上林社科院东主楼,所在地,也就是贡院南院,旧时中都院试,以及上林乡试考场。放眼望去,当然,是在改作社科院,及其前身之用以前,放眼望去,密密麻麻都是低矮的号舍,也可以叫号棚。

    按《千字文》,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天”在东,“地”在西,“玄”在东,“黄”在西,以此类推,直至“女慕贞洁,男效才良”。从“天字号”到“良字号”,共一百六十八号筒,每号一百人,总计一万六千八百间号舍……

    虽经明末大规模重建,号舍部分,依旧是木制。俗语“三长两短”,指棺材,号舍也差不多。每间三块大木板,棚顶一块,左右隔断两块(这是孤立看,两两共用,每号一百零一块),离地一两尺之间,榫卯出上下两道托架,用于放置两块小木板,上层桌子,下层凳子,拼在一起就成了床。

    高六尺,宽三尺,深四尺,在这种号舍中考试,一待就是几天,痛苦程度可想而知。《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回忆科考经历,心有余悸地写道:“初入皆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围墙也,精神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冬天四面透风,夏天热比蒸笼,两次考试之间,长期弃置不用,“有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置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成了蛇虫的天堂。每次启用前,官府都要先请人抓蛇,那段时间,贡院附近几条街,到处都是卖蛇的……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中式土木结构建筑,之所以留不住,最重要的原因,容易失火。

    早年间,曲阜孔府,也就是孔子,孔子后代,长房长孙家,内宅入口处,有宫里派来的太监,专门执皇家礼器把守。非孔氏近支男子,一律不得入内,家中女眷,一入侯门深似海,一律不得外出,不能离开大门一步,违反者先斩后奏,打死无论。

    贡院,不光上林,全国都一样,同理,每次考试,龙门一关,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出了天大的事,不到时候绝不开门。炭火取暖,烛灯照明,都是易燃易爆品,一着起来火烧连营。

    先前,为解决考生饮用水问题,雇佣大量水夫,挑水进场,遗撒不说,还给投机作弊者以可乘之机。后来改成打井,井倒是打成了,遇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一头投入井中,只得将井口改得比人口小,投井是不能了,提水也费了牛劲。只能多置水缸,正面刻“为士浴德”,反面刻“兼备不虞”,浴德是虚,不虞是实,以备不时之需,毕竟杯水车薪,纯粹自我安慰……

    尤烈查阅过相关资料,上林贡院历史上,大大小小火情,出现过二十多次,最严重,最惨烈,损失最大的一回,发生在清顺治十一年,乡试期间。第一天晚上,月黑风高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院内哭成一片,外围兵丁说什么也不给开门,别说文弱书生不会翻墙,翻到墙头也一棍子打下来。

    当场烧死六十多个考生,上报朝廷,重文爱才的顺治皇帝,闻讯为之涕下,慈悲之心嘛,难怪五台山出家。那时候没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再说查也是白查,又不是人为纵火,上林学政,外加当科主考免职。

    下旨,为表抚恤,无论成绩如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考卷都没了,谁知道如不如何,本科上林乡试开副榜,烧死的六十几名考生,全部录取为副榜举人。妥善安葬,家属情绪稳定,在中都城郊找了一块地,立碑“天下俊才之墓”,民间称之为“举人冢”。

    直至乾隆年间,皇帝视察国子监并顺天贡院,眼见天子脚下,条件尚且这般简陋,其它地方一望而知。这才下决心,改善硬件设施,礼部拨付专款,全国省级以上贡院,木制号舍,原则上全部改为砖制。

    为此,乾隆,号称中国历史上,最为高产之诗人,御制诗,光是存世部分,当然,他写的基本都存世了,五万多首。他一个人,和有唐一代三百年间,上千位有名有姓诗人,真正的诗人,创作量总和一般,还曾专门赋诗:“翰苑琼筵酌令辰,棘闱来阅凤城闉,百年士气经培养,寸晷檐风实苦辛,自古曾闻观国彦,从今不薄读书人,白驹翙羽传周雅,佐我休明四海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光绪皇帝,后来的北大,当时的京师大学堂,那次影响深远的开学演讲后不久,全国上下,有条件的地方,掀起一阵兴办大学,新式大学的风潮。北方大学,作为上林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就滥觞于这一时期,最初是外国人,洋教习,帮助建立的。

    选择校址时,找了好几处,最终确定在蒲柳县中关,也就是“举人冢”一带。埋葬举人,烧死后追封举人的地方,兴建大学,不知当初是怎么想的。

    洋人的思路,有时很清奇。近代远东地区,著名的太古洋行,起初做航运,直至今天,方糖依旧很受欢迎,之所以起名“太古”,完全出于误会。太古不是翻译,就是中文,洋行老板,英国人自己的主意。过了很久,别人问起出处,老板说你们中国人,不是很喜欢这两个字么?

    没有啊,中文里根本就没有这么个词,哪怕固定搭配。怎么没有,英国人很自信,过年的时候,坐船游览香江liangan风光,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这两个字。这位洋行老板,号称中国通,其实一知半解,最终弄明白,所谓“太古”,其实是“大吉”。

    当然,即使中国人自己,也不见明白到哪里去。前段时间,不是爆出兰州某公园内,霍去病像,由于其中有“去病”两个字,整天被慕名而来,想要消灾治病的游客,拍着队摸得锃光瓦亮。事实上,霍去病本人,生于建元元年,死于元狩六年,满打满算,总共才活了二十三岁,不是战死,病死。

    照他们这种思路,不如去摸辛弃疾像,“弃疾”,跟“去病”的功能应该差不多,人家好歹活了将近七十,当时算长寿。而且命大,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愣是毫发无损,福禄双全,说不如意,官至二品,死后赠少师,还想怎么着?

    甭管谁的主意吧,北方大学本部,自建立之日起,一直位于蒲柳“举人冢”,直至今天。学校东门,一片面积不小的树林,古木参天,据说就是当年,顺治十一年,埋葬那六十几位举人,副榜举人的地方……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