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乱世白甲军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和州五农”由屯垦农民组成,他们之所以成名,与父辈的友爱有关。但是父辈对他们的互相关系讳莫如深。后代不完全了解。
和州历阳县滨江里的李伯恩、李伯惠兄弟的母亲死了。咽气前,口里喃喃道;“建堤┅┅建塘┅┅”伯恩以为母亲要见宋建堤、宋建塘,自己守护母亲,命伯惠速请宋建堤、宋建塘。但是当伯惠率领宋氏兄弟到达时,伯恩正号啕大哭,原来母亲已经去世。宋氏兄弟和李氏兄弟一起痛哭许久,方才止住。接着,宋氏兄弟要接母亲回家公祭,李氏兄弟不让,激烈争吵起来。
“吵什么?“室内突然走进官荣的父亲官耀祖。“娘刚咽气,亲兄弟就这么吵,不怕娘伤心么?”
四人哑口无言,这是他们最敬重的人,只有低头听训。
“伯恩说说:你爹娘留下什么遗言?”
“爹死时说:娘死后不要与他合葬。娘说:她死后,要按官伯伯的吩咐安葬。问她为什么,她只流泪不说话。死时只是要见建堤、建塘。”
“你们知道为何自己叫伯恩、伯惠么?”
“不知道。”
耀祖道:“建塘说说你爷爷、奶奶死时留下什么话?”
建塘道:“爷爷说:伯恩、伯惠的娘,也是我们的娘,娘活着,不许我们见她,因为娘生前要到李家报恩,死后才能回家,与父亲合葬。奶奶说:伯恩、伯惠的娘是宋家人,活着到李家报恩。死后要叶落归根。仍回宋家。”
“他们的话都不错,但是话只能说到这里,别的话难以出口,两家都有难言的苦衷,若是我死了,就再也无人说清楚了。”
建塘道:“官叔叔!我还是不明白!”
耀祖道:“不要急,慢慢就会明白的。我们三家本是曹州考城县宋李营人,都与黄庄家有亲戚。黄家庄有个黄三汉----就是小荣的姑父,黄三汉兄弟因不满官府逼交牛租,率领众人抗租,遭官兵围剿,三汉的哥哥三英全家被杀,三汉的儿子也死了。被迫外逃。我们三家怕受株连,也一起外逃。来到和州,开荒种田,那时,建塘兄弟还未出生,宋大哥家中有父亲、母亲。夫妻四口,我们家中有母、有子、有夫妻也是四口,李家志高兄弟本来有母、有妻共三口,逃难途中妻子被抢,母亲为救儿媳被杀,只剩下志高兄弟一人。我们开荒种田,官府说是无主土地,谁开垦归谁所有,又免交三年赋税。但是秋收之后,一个姓江的土豪说这些田归他所有,要收一半地租,我们当然不承认。双方打了起来,宋大哥、我和李兄弟是开荒农民首领,土豪那边是家丁,双方打得很激烈,双方各有损伤,宋大哥死了,我也受了伤。那时建塘兄弟刚出生不久,不会知道这事。”
宋大哥一死,家中留下老小五个人,建塘的爷爷年迈,只能做些轻活,宋大嫂有两个孩子缠身,不能下田干活,全家陷入绝境。我有伤在身,家中人多,也无宽余。千斤重担落在志高兄弟身上。这样,志高兄弟一人担负起抚养两家人的重担。
这样过了两年,建塘的爷爷不忍志高兄弟辛苦,让宋大嫂帮帮志高,以缓解志高的辛劳。这样又过了一两年,建塘的爷爷不忍宋大嫂两边奔忙,要求大嫂嫁给志高。只要不断回宋家看看孩子即可。大嫂断然反对。因为一改嫁,建塘、建堤就不再是她的孩子,她丢不下孩子。无论自己怎么想,别人都会说,我为了自己,丢弃了对孩子和老人的赡养义务。
志高也不同意,说我不能对不起宋大哥。不能把嫂子变为妻子。宁愿终身不婚。也不愿拆散宋大哥的婚姻。
建堂的爷爷又提出,招志高为上门女婿,变两家为一家,养活老人和孩子。
大嫂仍然反对,原因是:这和改嫁无甚区别,有了孩子,就要特别照顾小的,大孩子见了,心里不平,埋怨娘偏心,也给孩子造成后来不和。
志高兄弟也不肯,说:自己脾气不好,难免招老人不快。对不起宋大哥。
建塘的爷爷又提出:让大嫂和志高兄弟同居,但不成亲,大嫂还是宋家人,有了孩子算李家的。不过太为难大嫂了,名声也不好。但不如此,就无法保证孩子长大成人。
大嫂仍然不同意,道:为了孩子,我不在乎名声,也不管别人说什么?而是再有了孩子,无法再照顾建塘、建堤了。
建塘的爷爷、奶奶跪下。给大嫂叩头,道:“三种办法,任选其一。若都不选,我们就上吊自杀,不能再接受别人无故养活。”大嫂被迫无奈,答应考虑。
建塘的爷爷又向志高兄弟和我说了同样的事。要求我从中说合。我也左右为难,既无法劝说老人家放弃打算,也无法使大嫂不感到为难。
志高兄弟与我商议。道:“男女相好一阵,又分手的事,并不少见。若只和大嫂同居,不拆散宋氏一家,又给大嫂留有退路,我同意同居。男女同居,男人负主要责任。若是舆论有所谴责,向着我来好了。”
“建塘的爷爷,又求我们两口,将他们拉到一起。“
官荣母亲道:“这种事叫我们怎么开口呀?大嫂不知流了多少泪。我也陪着哭了多少次。谁让我们是女人呢!做女人难哪!为了孩子没法子呀!”
耀祖道:“不知费了都少口舌,总算把大嫂和志高兄弟说通了,我们两口又对天发誓:保证在任何场合都不把大嫂和志高兄弟的结合说成是私奔野和,保证终生不说一句不敬的话。按照建塘爷爷的要求将二人送到一起。我们把大嫂送到志高兄弟居处。却找不到志高兄弟的身影。我知道志高兄弟去了哪里,在宋大哥的坟上找到了志高,一起给宋大哥叩了头,才把志高拉回家,使他们坐到了一起,使他们成了未结婚的夫妻。”
“后来,大嫂听到建塘兄弟要娘的哭声,心如刀绞,志高兄弟见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要把她送回去。大嫂怕两个老人发生意外,坚决拒绝。后来建塘兄弟知道了娘的住处,不断找娘,大嫂总是紧关屋门,建塘在外边哭,大嫂在屋里哭。只有在建塘、建堤夜里睡熟之后,乃在志高兄弟陪同下回家看看。”
“自从志高与大嫂同居,周围知道的不少,但无一人指责大嫂,无人说她行为不端。说明乡亲也是通情达理的。”
“自从有了伯恩、伯惠,慰问大嫂的人不少,从无人讥笑大嫂未婚而孕,无夫生子。说明邻里是同情大嫂的。”
“后来大嫂有了伯恩、伯惠,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完全是志高兄弟的意思,因为若无宋大哥舍身拼斗,就不会有伯恩、伯惠。是为永远记住宋大哥。伯恩可知道:我称你父亲为兄弟,称你母亲为大嫂,记得此事么?”
“记得!我和伯惠很奇怪。”
“就是说:我始终把你娘当成宋家大嫂,不是你爹的正式配偶。我问你,你娘好不好?”
“娘好,世上再也没有这么好的娘了。”
“可是你们知道:娘受了多大委屈么?看着你宋家哥哥,却不敢公开相认,害怕你们发生自卑感!”
“建塘!你还记得,每次收获之后,李叔叔给你们送粮送钱的事情么?”
“记得!我们很奇怪,我们家吃的饭,花的钱,为什么总是李叔叔送来?”
“李志高兄弟为了养活两个家庭,拼命干活,每次收获之后,首先就给你爷爷、奶奶送去,你们吃的、花的都是志高兄弟的血汗哪!他为了养活两个家庭,只活了不到五十岁,活活的累死的呀!”
“官叔叔!不要说了。我明白了,我们有两个父亲,一个是生父,一个是养父,两个父亲缺一不可。”
“这一切,都要归功你娘。没有你娘,你就不可能有两个父亲,你们就不可能长大成人。现在还要争娘么?”
“官叔叔!我现在知道,我和伯恩、伯惠是一个娘,伯恩、伯惠的爹也是我们的爹。我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今后再也不再争了。”
“大哥!”伯恩、伯惠大哭抱着建塘、建堤,哭成一团。
耀祖道:“这就对了,我说这些话没有白费,要有这样的亲兄弟的样子。现在小荣守灵,建塘、建堤、伯恩、伯惠,都去报丧,就在李家公祭三天,之后送到宋家墓地,与宋大哥合葬、后边的事,你们和小荣商量着办,除了最后送葬,我就不插手了。”
说完,夫妻二人互相搀扶而去。
宋、李兄弟告哀回来,又守着母亲哭了许久。
建塘道:“我们现在先到义父坟上,告诉母亲去世的消息,以后母亲要同父亲合葬,义父成了孤坟野鬼,心中好生不忍。”
伯恩道:“父亲说过:为了不拆散宋伯伯的婚姻,他宁愿终身不婚,我们就成就他的这点愿望吧。”
官荣道:“兄弟四人今天认了亲,今后再不要争吵。要像宋伯伯那样奋不顾身,保卫屯垦农民的利益,要像李叔叔那样义薄云天,对兄弟要体贴,眼下江淮豪杰纷纷崛起,我们要联络他们,与土豪斗争到底。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先安葬宋伯母,我出去求援,联络双虎,四雄,再斗姓江的土豪。”
姓江的土豪,名叫江汉清,自从二十年前那场械斗,以后几乎每年他都要上门寻衅,由于垦荒农民有了准备,他每次寻衅都未讨到便宜;后来,官耀祖年长,由官荣和宋氏兄弟和李氏兄弟领导屯垦农民斗争,官荣又放出空气,称:已和舒州高英、“庐州三恶“、“滁州双虎“建立联系,准备集中众豪杰,和江汉清见个高低,江汉清才不敢再主动挑衅。
官荣见宋、李葬母既毕,启程到滁州见“双虎“,未想到遇见高英与其他众多豪杰,率领高英等胜利而归。谁知李伯惠不耐烦老是坐等土豪来攻,主动要求找江汉清的霉气。建堤道:“官大哥不在家,不要找别人的霉气不成,反而自己惹下一身臊。”
伯惠道:“我没有那么笨!等着瞧!”
他在江汉清的养鱼塘上挖了一条沟,将养鱼塘的水慢慢放出,又招来二三十个农民。身背竹篓。到鱼塘里捕鱼。一边捕,一面高喊:“好大、好多的鱼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偷鱼,是下“钓子”。果然不久,就有人被“咋呼”声惊动,来了四五个家丁,阻止农民“偷鱼”。家丁无论如何强悍也挡不住二三十人。于是赶快求援,家中动员了所有家丁,连护院也全部出动了,双方展开“偷鱼“与“护鱼”大战。大战结果,当然是护鱼者大获全胜,“偷鱼者”逃之夭夭。
正在护鱼者庆祝胜利时,李伯惠突然跑来道:“你们这班人,只顾护鱼,家里仓库却被人烧了,江老爷等你们抓放火人呢!”
众家丁赶快跑回家去,江汉清正生闷气呢,看着家丁跑回,无好气道:“你们死到哪里去了?还知道回来?”
“李伯惠报信说:说家里失火,老爷让我们回来救火呢?”
“什么?李伯惠报的信,就是他放的火,把他抓起来。”
“谁报信抓谁,今后谁还报信?”
“不能抓?”
“不能抓!抓了,官府追问,不好交代。”
“我的仓库被人烧了,就这么完了?”
“江老爷!忍忍吧。听说江淮豪杰来了,后边将有大麻烦呢!穷小子后边闹起来不好收拾,等过了这阵风再说吧。”
果然高英带着一群人来了,听说有高英的小老婆、李某、孔某,还有“独角四雄“。这些人走路就不一般,江汉清的家丁,根本不敢正眼一瞧,他只好退避三舍。好在高英呆的时间不长,即便离去,恰好这时又传出宋氏兄弟和李氏兄弟争母,传得沸沸扬扬,江汉清决定乘此机会将屯垦农民的气焰打下去,以解心头之恨。于是开始动员力量。但是他的力量太小,必须动员佃农参加。在动员佃农时,被屯垦农民发觉,也同时动员。
双方动员既毕,开始集中力量决战,战场摆在江堤上。
土豪方面,共有四五十人,前面是佃户,后面是家丁,最后是江汉清。屯垦农民方面:前边是官荣、宋建堤、宋建塘,随后是屯垦农民,共约三十余人。虽然人数较少,但气势不一般。人人圆瞪双目,似乎将要怒吼,大有气吞山河之势。相比之下,土豪方面三心二意,左顾右盼,似乎对自己的处境担心。江汉清是个老江湖,一眼看出自己的队伍不济,对方哀兵必胜。想要罢战,已经来不及,只得硬着头皮硬撑下去。
土豪队伍的一名家丁叫喊起来:“宋建堤、宋建塘!听说你们和李伯恩、李伯惠争夺母亲,是怎么回事,说来听听好么?”
其他一些家丁也随声附和,道:“对呀!说来听听!”
宋氏兄弟并不答话,只是用手一挥,队伍后面随即飞出一缕青烟。那青烟随风向东飞去,飞到土豪队伍佃户上空时,佃户队伍立即发出剧烈的咳嗽声,屯垦农民队伍喊道:“佃户兄弟!我们只与江汉清有仇,冤有头,债有主。与各位兄弟无涉,请你们避开,否则棍棒无眼,伤了自己兄弟不好看。”人们知道这是辣椒烟,对扰乱敌人队伍有奇效。佃农队伍开始动摇。不少人离开队伍,到江边咳嗽去了。家丁派人驱回跑散的佃户,但无人肯听。
正在混乱,由堤后又冲出一支人马,人数与宋氏兄弟所率队伍相当,率队的是李伯恩、李伯惠,宋氏兄弟也抵近向前,将江汉清的家丁包围在核心。这时佃农队伍已跑得一个不剩,核心中只有江汉清和十余名家丁。
官荣道:“你们不是要问宋氏兄弟和李氏兄弟为何争母么?现在告诉你们。多数家丁只是跟随别人起哄,每人五军棍。由乡勇处治。”于是三人一组,一人按头,一人按脚,一人执棍,六七名家丁就这样挨了军棍。
官荣道:“你们三个。带头起哄。每人十棍,仍由乡勇代行。”于是这三人也被一人按头、一人按脚,一人执棍,挨了处罚。
江汉清道:“我们讲和。二十年前打死的人我包赔,今后永不相犯。这样可以吧。”
“晚了。刚才家丁挨打,你未讲和,临到自己才讲和。你问你的家丁愿意吗?”
“不愿意。”一个家丁道。“平日命令我们为你拼命,你给我们奖赏。一到关键时刻,自己先溜号,留下我们挨打。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官荣道:“听见了?这可是你的家丁的话,因为苦主是宋氏兄弟,二十年血海深仇,由他们亲自伺候你。受得了,杖责之后,往事再休提。你若顶不住,只得怪你命运了。”
宋氏兄弟和李氏兄弟每人一条棒,站在江汉清周围,轮流责打,每人一棒,每人打到五棒时,江汉清已经跌倒。三人继续责打,打到十棒时,江汉清已经毫无反应了。于是宋氏兄弟和李氏昆仲,将江汉清抛进江中。
官荣道:“我们是和州五农!有胆量到官府告我们。”
不知是无人告发,还是官府不问,这件事竟不了了之。再也无人问起、
过了许久,有人拜访,自称是襄安乡绅都先生。
都先生对滨江里乡勇的战斗力倍加赞赏。官荣道:“都先生此来,并非为称赞滨江里乡勇吧?”
“襄安有一伙乱民,荼毒地方,扰乱乡里,民不聊生。为首的是号称三鼠的三个男人和一个号称黑煞神的女人。听说“五农“人手众多,统帅有方,耳目灵便,是以请求五农协助捉拿襄安三鼠剿灭我处乱民,不胜感激。”
官荣道:“杜先生不知,我等战败此地土豪江汉清,还不知官府作何处理呢?都先生又要我们招惹新的麻烦,地方治安,恐非小小乡勇所能承担。”
“见到诸位之前,都某已问过和州有司,和州认为:江某之死,于国无碍,于民有利。和州无意追查,英雄大可放心了。”
“三个毛贼何足道哉?只是我等属下,离不得家乡。”
“是何缘故?”
“我们尽是屯垦农民,家人的起居生活靠他们,保卫家乡,平时战斗,剿灭江汉清,事关切己,自然义不容辞。若为他人卖命,恐非所愿。”
“襄安父老,业已想到此节。若能鼎力协助,必不亏待诸位。”
官荣道:“不止我们五个,是全体乡勇。”
“全体乡勇出动费,也可以考虑。”
“不是考虑。是要肯定答复。”
“本人写下字据总可以吧!”
“我等乡勇,只负责本地安全,跨越州县活动,难免引起官府追查。”
“襄安父老,负责向州县呈文,保证贵乡勇行动自由。”
“剿灭乱党,必有战斗。若要战斗,必有伤亡。有伤亡,必有抚恤。若伤亡者今年二十岁,要抚恤到八十岁,抚恤之资,按每人每年二十缗计,每人六十年共需一千二百缗,伤亡人数不必多算,就算二十人吧,共需抚恤费两万四千缗。这么多钱,都先生拿得出来么?”
“这个┅┅”
“还不止此。乡勇出境作战,需要训练。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千日是多长时间?就算三年吧。一时是多少时间?算一个时辰吧。就是说:养兵三年只能用一个时辰。我们出去作战,至少要一天吧。一天十二个时辰,需要三十六年才能出动。我们有三百名乡勇,每人每年的薪饷按十缗计算三十六年的薪饷是多少,都先生是明白人,不难算得清楚。”
“按照足下这么说:三十六年之后才能出动了?军队也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呀?”
“都先生如此不明事理,实在遗憾。军队有将军、军官、老兵,他们现成的规矩,将军带军官,军官带老兵,老兵带新兵,一级带一级,不训练也可以打仗。而我们所带乡勇尽是屯垦农民,平时只会种田,军事知识一窍不通,需要一点一点教授,往往教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复习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如何行军、如何驻防、如何进攻、如何防御、如何警戒,都要从头学起,三十六年还不一定学好呢!”
“我带的兵,从来不这么训练。”
“这么说,都先生是带兵的人了?”
“实不相瞒,在下乃是襄安县都头。”
“手中有兵,又来求我们派兵,用意何在?”
“我想借用贵乡乡勇代劳,省了县兵力气。”
“好办法!两支农民武装打得头破血流,你在一旁看笑话。对么?用心何其毒也。我不是傻瓜,不会上当。”
正是:两支农军拼命斗,渔翁坐获鹤蚌利
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