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漫漫求职路(全景式长篇纪实文学)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八、带工资的“知青”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试点,至本世纪初的全面铺开,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当“乡官”、“村官”的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因为这些去农村的毕业生,都是由各级财政发工资,所以社会上又有人称他们是带工资的“知青”。
从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就一直伴随着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予以肯定和否定。正方的观点认为: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一可以拓宽就业的渠道,缓解我国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二大批有文化、学有专长,又年轻的知识青年去充实乡村两级班子,对改变长期以来这两级班子文化低、过于本地化的弊端是根本性的进步;三这些一开始就到最基层岗位锻炼成长的年轻干部,为各级领导干部新老交替、薪火传承、后继有人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反方的观点认为: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相当部分是城市里的学生到乡村两级工作,一是无形中挤占了农村青年的岗位,加大了农村青年的就业压力;二是这些毕业生有文凭,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特别是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这些乡村官一到位,就要给他们相应的职务,如大学学历的可以一上岗就当乡村长助理,有硕士学位的一上岗就要对应副职实职。这样做的效果,极大的打击了原在乡村两级岗位上辛辛苦苦干了大半辈子的本地干部的积极性。是保护了“一小撮”,打击了“一大片”。三是这些毕业生,特别是外地生,短期行为明显。大多数是想利用这个职位作跳板,不到几年将相继离开,对乡村两级班子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没有多大益处。
尽管这些大学生乡村干部在现两级班子中的比例还不是很大,绝对人数也不是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全国还是在五十万人左右。与当年上千万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比,相差悬殊。但这些人的一下乡,就给广大的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质的变革,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小村官告倒了大矿主
小村官的个子的确太小,二十四、五岁的男青年身高才1米60,体重没有超过45公斤。细脖子、细腿、细胳膊,整个模样在人高马大的村老支书面前,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小村官出生在江北市的近郊,他家农村分田到户的几亩地,三十年前就被城市的不断扩大征用。当时家里得到一笔为数不多的补偿费,好像早就不知用到哪里去了。于是父母早早就去了苏南打工,一去就去了二十多年。他哥哥长到十岁也跟着父母去了打工地读书,边读书边打工。那年在外的父母,在打工地偷偷生下小村官。不知是精神紧张,还是营养偏差,小村官生下时才三斤半。因没有准生证,小村官在外长到6、7岁,才回到老家爷爷身边读书。据说是正赶到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爷爷缴了几千元钱,才帮小村官补了个正式户口。大概是小村官自知自己的身体条件差,就埋头读书,一读就读到江北学院的新闻系。也是因为他的身体弱,所以父母也就没有逼他早早去外打工挣钱。
在江北学院读书的小村官,不仅在写作上初露锋芒,大二时就参加了学院的文学社,而且也是学生会的积极分子,大三时就担任学生会的宣传委员。由于他品学兼优,临毕业时他成为了一名候补中共党员。更由于小村官在校时,就在市的新闻媒体发表了不少作品,所以未经考试,小村官就被《江北日报》破格录用为合同制编辑。原本小村官应该是放在第一线去的活跃新闻记者,但他的矮小个子的确会影响到报社的形象,所以报社还是把他安排作编辑,在“民生版”专门处理“读者来信”。别看“读者来信”事小,却是社会问题的晴雨表。就像有些刚提拔的干部要去“信访局”先锻炼半年一样,信访就是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前沿窗口。小村官在处理这些来信中,看到了当今社会的很多热点和焦点。他工作认真、勤于思考,将这项工作完成的很到位,没有给报社带来一点麻烦。在报社的第二年他就顺利地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也正在这一年,江南市第一次面向全国招聘青年村官。不甘心作幕后英雄的小村官,加上他又符合这次招录的对象必须是中共正式党员的条件,他报了名。他要跳到社会大舞台前,去展示他毕生的政治追求。小村官在这批考生中,成绩名列靠前,他被分配至离江南市最近的一个县;到县报到后,他又被分配至到县城较近的一个乡村,当了这个村的书记助理。
小村官所在的乡村离江南市中心城区直线距离只有二十多公里,却隔着一座海拔超过一千米的大山。这里山高林密,按照森林资源的保护范围还保留了一块原始森林,可谓是天高皇帝远。正是因为这里的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这里的人均耕地达到一亩多,比小村官老家平原的人平耕地足足多了一倍。人平的山地面积就更大了,林改后,有的人家分到成百亩。在小村官的想象中,这里的农民应该是安于种田和林业,守着家庭过着小富即安的小日子。然而,小村官走进这山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仍然很少见青壮年。更让他吃惊地是,这里大片的耕地荒废,林业也还是在吃老本,没有什么大发展。
村老支书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党员,老村干部。他原来希望有一位有文化又身强力壮的青年人来接班,可一见小村官这副身架子,他就失望了。要知道,这里不是舞文弄墨的戏台,这里可是真刀真枪实干的战场。其它不说,就是眼前村子里被周围一稀土矿污染的烂摊子就够呛,村干部和村民谁提到这事都摇头,无可奈何。接触不久,村老支书见小村官也是安分守己的文化人,而且还有一份干工作的事业心和干劲,他也就将小村官当作知己的助手,只是没有交班的想法,起码此时。
一老一少的搭档,相处时间一长,村老支书就慢慢将村子里的一些事说给了小村官听。这村子应该是一个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它背靠大山,前面又有一条河水流过,按风水学的观点,这里是非常适合人居住的风水宝地。可是五年前,村子附近进了一家开采稀土的矿山,从此这里就没有了安宁。开矿的尾沙冲刷了大片农田,硫酸、氮安等化工液体污染了河水,田地寸草不生,河水不能饮用。为此事,村里多年一直向上面反映,但矿山好像也不太理睬。村里多方了解才知,原来这矿已经是乡镇、甚至是县里的纳税大户。矿山按规定向有关部门缴纳了环保和水土流失补偿费,矿山每年也会给村里的农民发一笔农田占用补偿金。但自此,村民就没有了可耕的好田,没有了可用的好水……几年下来,大部分村民、特别是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尽管不断有村民上访,要求矿山搬迁,但迟迟得不到圆满的解决。
小村官听在耳里,却疼在心里。他清楚的知道,对于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意味着什么?何况,从长远的生态和持续发展,像这稀土矿这样的开法,能不能开下去,的确值得有关部门反思和引起重视?!新闻记者出身的小村官没有声张,他暗下决心,他要用他的笔和镜头去与这不讲环保、不讲法律的现象作斗争,而且还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这样的斗争,任何人都不能说,包括老支书!因为一旦引起事端,将会牵涉面很广;甚至于后果都不可设想……
就这样,小村官开始收集这开矿前前后后的有关资料;他还偷偷用手机拍了很多现场的照片;他更用了自己熟练掌握网络的特长,隐名埋姓向上级有关部门不断反映这里的情况……
这一天终于来了,一支上级电视台的摄影记者悄悄地进驻了这小山村……不久,这家电视台在醒目的时间,将这小山村被污染的镜头公示……最终,还听说这里的情况被国家媒体暴光?再不久,这稀土矿停产整顿……
小山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山又绿了,水又清了……
一年后,小村官不露声色的离开了小山村,据说是调到另一个县的电视台去当了一名编辑……又有人说,他回到家乡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村官的去处谁也说不清楚了?但小村官执着干事的印象就永久地留在了他曾经呆过的小山村……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