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漫漫求职路(全景式长篇纪实文学)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6、“胡司令”盯上少妇
胡司令本不姓胡,他真的姓名是傅传贵;他也不是什么率领武装的军队司令,他现是在某市工业园投资办厂的老板。不过他办的制鞋厂,顶峰期的工人的确达到过万人,可称的上是个万人之上的“鞋司令”。更主要的是他作风霸道,目中无人。比如说,他在厂里就硬性规定,凡是安保人员远远的见他走来,就要跑上前向他立正敬礼,叫“老板好!”久而久之,员工在背后就称他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胡司令”!
“胡司令”虽然长的高大魁梧,却不像《沙家浜》中那个草包胡司令挺着大肚皮。据说,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小的时候根本吃不饱饭;成了企业家发福了,但他整天左思右想,东奔西走,所以肚子始终就大不起来。
“胡司令”出生在一个地级市的郊区,初中毕业后就报名参了军。刚当兵,他就赶上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全军拉到越南前线时,他不过是个副班长。他所在的部队执行的是外围掩护任务,就没有与越南军民正面接触。但从前线拉下来的死亡和受伤战友,他是见到过很多很多,于是,当时他也吓了个半死;之后,回忆这段往事,也常常心惊肉跳。没有在前线打仗,自然没有立过什么功,没有提到干部。几年后,“胡司令”这个农村兵就回到老家继续“修地球”。因此,在村里他整天骂骂咧咧,发牢骚。他所在的村子,是当地有名的“屠宰村”。全村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男子都是干屠宰的,就是替别人家屠宰猪牛,或者专门去贩卖猪肉、牛肉的屠夫。干上这一行,就难免与收购猪、牛皮的贩子打上交道。这年,一个皮贩子见“胡司令”能吃苦耐劳,就邀他合伙去作皮子生意。作了几年皮子生意,“胡司令”又认识了办皮鞋厂的老板。一来二往,“胡司令”就在村子里办了家专门加工鞋皮子的小厂。不久,“胡司令”又拉着一伙老乡,去了厦门大鞋厂专做皮革鞋面,他还当了这个车间的主任。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不断膨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各种成本节节攀升,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当时正暴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全球市场极度低迷,“胡司令”所在的制鞋厂也面临着曾末有过的困境。外商老板得知“胡司令”的老家市,正在大量承接东南沿海开放城市逐步向内地转移的产业,而且条件非常优惠,他就有意要头脑灵活的“胡司令”去打探。“胡司令”打探的结果的确比老板想象的还要好。“胡司令”的老家市工业园刚刚起步,无论是地价、水电价、税费都比沿海低,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劳动力成本比沿海低许多,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制鞋厂,那就是一笔巨大的剩余价值。于是,老板决定将厦门制鞋厂逐步向“胡司令”老家所在市工业园转移。
其实这种转移正顺应了近百年来世界工业、特别是加工业梯级转移的一种趋势。回顾上世纪中期,西欧各国的工业在前百年的上升期过后,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峰值。此时,特别是加工业的各项成本已经攀升至一个极端的高值,而低端产品又跌落至难以承受的价格低谷,资本家的利润空间几乎为零。于是,大量的西欧加工业就向成本偏低、又有能力承接的东南亚各国转移。这种有序的转移,终于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的率先启动,引发了一轮亚洲“四小龙”加工业的向中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第二波的转移。最先的转移方式就是“两头在外”、“三来一补”。
“胡司令”承担了这次转移的急先锋,他被厦门老板派往老家市鞋厂担任厂长。至于若干年后,类似的转移会不会流向更偏僻的西部或非洲呢?这自然是后话。
上任伊始,“胡司令”的鞋厂真是顺风顺水,规模越做越大。三年后,厦门总厂各类鞋的制作基本上迁来“胡司令”主政的鞋厂。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头几年这里的招工没有问题,完全可以满足鞋厂日益扩大的规模。因为这里与县以下的企业比必竟有比较优势:一是这厂地处中心城市工业园,对县以下欲外出打工的人有心理满足感;二是这厂包吃包住。伙食不错,加班就加夜销,宿舍全部装有空调,还有探亲夫妻房;三是这厂周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万人活动的新商业城,各项设施齐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便利。尽管这厂比厦门厂开的工资略低一点,但比县以下的企业,甚至比工业园的其它企业还要高一点。头几年,这厂的招工一直处于挑选阶段。同等条件下,厂方就先招少男、少女,因为这厂毕竟有时要加班,年轻人没有家庭负担。同时,年轻人也愿意加班,加班工资高。晚上在房间里呆着,就不如去加班?年轻时出来打工不就是为了多挣钱吗?
十年过后,风水轮流转。大概是因为第一代的打工族已经大部分成家立业,他们开始有了家庭的拖累,他们必需找既能够工作,又能够兼顾家庭的相对长久的居住工作地?大概是因为大批熟练工人已经羽毛丰满,开始流向工资水平更高的沿海发达地区……总之,此时的“胡司令”的鞋城开始出现了招工难的困境。最明显的就是少男少女的打工族越来越少,就是有年轻人来,对工资的欲望也很高。曾经万人的大企业,一时每天都有几十甚至百把人的流出,而且流失的大多数年轻的熟练工人。面对这样的困惑,敢于挑战的“胡司令”又开始了他的思考……
这一年,作者有幸同“胡司令”一并下乡去视察。每到一县一乡,“胡司令”都会有意无意地与当地干部和农民攀谈,从中了解他们的各种想法;在其中几个人口比较稠密乡镇,我还多次听到“胡司令”与乡镇干部谈到办“分厂”的问题。在回来的路上,“胡司令”情不自禁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他已经开始盯着“少妇”了?我有点不解地看着“胡司令”,听旁人说过,好像“胡司令”不是好色之徒?他这一趟下来,怎么会动起了这“歪念头”?“胡司令”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他拍拍我的肩头,哈哈大笑地说:“老兄,你多虑了!老兄呀,我这一趟跑下来,发现很多村子里多起了守在家里的少妇。这些少妇吗,大概是前几年在外打工挣了点钱,又结婚生了子,所以回到农村来教养小孩和赡养老人。如果把这一批闲在家里的少妇用起来,不就是可以缓解我用工的短缺吗?老兄,你想想,如果我在这些人口集中的乡镇办几家分厂,将工厂办在她们家门口,让她们到厂里来做一点手工活,比如车鞋面子等等。她们早上可以在家种菜浇水,晚上可以在家里照看小孩和老人。她们可能会愿意在这家门口打工吧?”“胡司令”的歪念头的确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且我还想,这“胡司令”这着还真是一箭双雕呢!你想想,在他办的分厂上班,他还省去了一笔伙食费和住宿费吧?!后来我听说,“胡司令”不仅在几个乡镇办了分厂吸纳了不少在农村的少妇打工,就是在工业园的鞋城里也吸纳了不少少妇和大叔进厂,现在这部分“40”“50”人员已经占全厂职工的一半。应该说,“胡司令”这样的战略调整,他可以安全度过用工荒了吧?!
“胡司令”从盯着少女、少男,到盯着少妇、大叔,可谓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再过一个十年,中国的企业会不会再招工难,中国人去企业求职又会不会难呢?
我拭目以待……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