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清平乐 !
破晓。
烛台上积满了残蜡,燃了一夜,只余短短的一截寂寥轻摇。
和煦晨光由弱渐强,照拂与窗纸,映一室磊落。
皇后坐在那里,晨光映在了她身上,显出暖暖的色调。她只坐着,已许久不曾动了。佩囊还在她的手里,她拿着它,不曾丢开。
进退两难,束手无策。皇后看着那佩囊,各种复杂情绪交织的心也平静下来。
总得择一解决之法,重华不能有失。
这种情是错的,可即便犯了错,重华也是她的孩子,她要保护她,安抚她,让她认识到其中的错处。
可这其中的为难又岂止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回顾往昔,不知重华情从何起,只是看这佩囊,便知当已是深种难解。
这是她抚养长大的孩子,她知道她,若非情难自已,她不会将这个送来。她相信重华的情必是真诚纯粹,若非无处纾解,她不会将这个送来。她更知,若不是想要求一个结果,她不会将这个送来。
可她能给她一切,唯独不能给的,只有这一份回应。
皇后觉得难过,她有万般手段,却做不到对重华狠心。
太子位不稳固,郑、晋二王不安分,重华正在蓄势,一点不足显于人前便会被数倍放大,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污点。
这时候,不能乱,尤其重华的心,不能乱。
日头渐高,这个时辰,重华当快要入宫来了。再过不了多久,圣人也会来此。
容不得她再踟蹰,不论什么事,不论有多为难,情势总会逼着人做一个决断。
殿外有宫人来回的步履声。皇后站起身,一夜未眠,着实疲惫,她面容悠远,身姿从容,仍是往常的平和淡然,无损丝毫雍容。
殿外听到声响,先在门外问了一声,得皇后答允,方推开门,鱼贯入内。
沐浴洗漱,更衣上妆,阿祁在旁道:“今日大喜,殿下着一身正红,正好相配。”
正红的宫装,映入皇后的眼帘,那红色,庄重而气派,却扎得皇后心都痛了,一种名为羞耻的感觉再度涌上来,为养女所爱慕,这与她,是多么难以接受,难以面对,乃至难堪的事。
可她,却毫无退路,哪怕片刻的逃避。
“也好。”皇后伸手触摸那柔软的绸锦,答应下来。
没等多久,皇帝就来了。
他满是喜色,见了她,也笑得十分舒心。
皇后却知道,他之喜,未必是因十二郎成婚成家成人,多半是得意于做成一桩好婚事,晋王成婚之时,他也是如此津津自喜。
帝后于殿上小坐,半盏茶后,王携新妇而来。
宫人朗声通报,声音之中满是喜意。皇后的心却猛然间提起来。
皇帝一笑,高声道:“快宣。”
夏侯沛进来了。她穿着玄色宽袍,腰间束玉带,发上簪玉冠,不以威严肃穆为要,却将风流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能引起皇帝忌惮,在她羽翼未丰前,不能使皇帝认为她是个威胁,她素日的低调仁孝表现在方方面面,乃至连她今日的这身穿着,都不像个藩王,倒像一名风流倜傥的世家子弟。
皇后只觉得自己奇迹般的平静下来。夏侯沛奉茶,先敬帝,再进后。那盏茶稳稳的奉到她面前,她看到重华惴惴不安的紧张,看到她不安的试探打量,企图从她的神色中找出一点端倪。
皇后在心内叹息:重华……
这是她的孩子,她了解她,也深知如何瞒过她,如何不让她起疑。她温和地笑,接过茶盏,饮上一口,说了一句:“好。”
既不冷淡,也不热络,与平常没有任何差别。
她看到重华急着去看她的腰间,去搜寻那佩囊。
真是傻孩子,既然想好了要瞒住你,又怎会让你看到端倪。你只有一颗真心,而我,也是一颗真心,不同的是,你对我毫无保留,而我对你,总在隐瞒。
皇帝带了重华走,皇后看着重华跟在皇帝身后,恋恋不舍,频频回头,宫人皆善意微笑,只以为她舍不下王妃,满殿中知道实情的,只有皇后。
她觉得不堪负重,又不得不强撑着,若是她也倒下了,重华怎么办?
大婚之后,便是入朝观政,重华很能把握机会,趁着皇帝对她还算纵容,做成了几件实事。只是,如此一来,她往长秋宫去的时间便大大减少了。
皇后一方面松了口气,一方面又担心她过于劳累,不时派人往王府送些糕点,那些糕点多半是她亲手做的。
说起来,重华有时极为细心,一点小波澜都瞒不过她,有时又极是粗心,她从不知那些糕点与她往常吃的,有什么不同。
她出城去,视察民生,一去就是半个月。皇后既高兴与她的身体力行,不避劳苦,又担心她奔波在外,底下的人侍奉不好,让她吃苦。
光阴渐逝,少年的成长,让人恍如隔世。
重华忙于政务,来得不多了,但只要她有空隙,哪怕只能稍稍坐上一会儿便又要重去奔波,她也会穿过半个皇城,欢欢喜喜地到长秋宫来,问候皇后,赠与她一些精致的物件,她的眼中,总是盛满爱意,以孺慕为遮掩,让那一腔深情压在眼底,小心地不泄露。
可是,又怎么瞒得过皇后,皇后愈加焦灼,重华的眼神时时都灼烫她的心。情感在岁月中积累,一日比一日离不得,终有一日,会是尽头,会有爆发。
皇后不敢去想到了那一日,该是怎样的惊天动地,每想一次,便是难以喘息的沉闷。可是她的重华,从不曾怀疑过她。
乞巧那一日,她刻意躲避,重华便在殿中等了她几个时辰,当她终于回来,重华迎出殿外,眼眸亮亮的,看到她的欢喜如此明了地展现,可她又是如此贴心,关切地问她,是否让什么事绊住了脚。
她什么都不会对她隐瞒,关心亦是如此真切,发自心底,她没有丝毫怀疑为何允诺了她回早早归来,却让她等了几个时辰,也没有丝毫责怪她,不守诺言,她只是担忧关怀与看到她归来的欢喜。
人的心,总不是一层不变的。
重华如此,她亦如此。
夏楚之战终于爆发,重华为帅,出征疆场。她走的那一日,皇后立于长秋宫的庭院中,她仿佛听到城外响彻天际的呐喊,旌旗猎猎,戎马长嘶,她仿佛看到重华一身戎装,坐与马上,身姿挺拔,面容端毅。
她感到骄傲。
这一去,就是两年。
皇后想念她,在每一个无人问津的夜晚,那只佩囊承载了她全部的思念。
离家远去的孩子,是不会体会母亲的担忧的,可是皇后又是如此清晰的知道,重华也必然同样深切地思念她。
她从没有怀疑过她爱的真挚,从不曾置疑她是否会爱她到地老天荒。
因而为难,因而不忍,因而不知方向。
有时,了解也是一种残酷。
这两年,重华书信不断,从不言战争之酷烈,说的多半是一些沿途见闻,军中趣事,偶尔也会提一句她到了那里。
皇后的脑海中有一幅舆图,夏侯沛途经的每一处都如被一块烙铁,印在她的心上。
“春燕归,巢于林木。”
这一回的书信,前所未有的沉重与触目。皇后默默地读着,这天下,这天下的苍生,已在重华的心里,她会是一个好君王,心怀百姓,致力于民。
是否有一日,她在重华心中的地位,能被天下所替代?
皇后看着那熟悉的笔迹,端正的字迹,落笔的力道已不是出京前能比的,皇后看到重华的成长,她有一种隐隐的失落,更多的却是难言的骄傲。
“儿一切皆好,愿阿娘安,勿多挂念。”信末,总是这样的一句。
皇后将书信收齐,妥善的收好,一封都不曾遗失。
想念,随着一封封书信叠加,密密匝匝的,充满了她整颗心,她偶尔回信,却从未提过一句。
她也从未将想念,将焦灼,将担忧展现在外,她仍是那平和淡然,仿佛不涉风尘的皇后。她在京中替重华经营声望。少年元帅,即便出身显赫,也免不了闲言碎语加身,她一点一点用她的坚韧谋略,用重华的军功,来攻破这些闲言碎语,让秦王的英明果断深入人心。
她有预感,太子做不久了,太子与皇帝的矛盾积蓄已久,晋、秦二王连立战功,声望日隆,这只会将扎在那对父子心中的矛盾激化。
只是不想,太子的末日,比皇后预料来得更早。
郑王反,太子护驾丧生。
皇后知道,重华归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