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悠梦笔记 !
父女二人在院中坐了片刻,苏攸攸手指的溪水的方向道:
“爹爹,去那边走走可好?”
苏见尘会意,原来她是对那拴在树下的马儿感兴趣,遂又将她背起,朝下游缓步走去。
“爹爹可曾去过京城?”
“嗯,爹爹年少时随你祖父去过京城。”
“那娘亲可去过京城?”
“你娘亲自幼便生长在京城。”
“那京城是在何方?”
……
苏攸攸借着方才文先生与老爹一番对话的由头,打开话匣子问个不停,实则是想多了解一些这个世界的基本情况。
父女俩先是到了溪边树下,看了马儿,又沿着溪水继续向下游一路走去,直走到了那条大河,在河边小坐片刻,再折返回来,父女俩有问有答地闲聊了一路。
苏攸攸问的问题都是简单常识,出自孩童之口再正常不过,大都出于无知与好奇,因此苏见尘也答得耐心。待回到家时,苏攸攸对这一世已有了基本了解。
现在所在的国名为“瑞”,大瑞国的国都,即京城为长安,长安城位于洛明山西北千里之外。
与大瑞国北部接壤的邻国称为北辽,幅员辽阔,寒冷多山,高岭终年积雪;东部临海;西部荒漠沙地,人烟稀少,有多个番邦部落统称为西域,对大瑞统一朝贡。
南部疆域就比较复杂,诸多氏族部落各自为政,终年战乱。十几年前在大瑞的干预下,被南宫氏统一为南麓,成为大瑞的附属国,只是近几年又呈分崩离析之势。
洛明山地处大瑞中南部,山脉绵延数百里,群峰不计其数,被世人誉为方外仙山。
洛明山下一小镇名曰清江镇,便是离他们此处最近的镇,辖区内有几个山村,清江镇隶属于洛县,洛县隶属于江州城,江州城下除洛县,还有溪县、浔县与泽县。
“瑞历”为大瑞自开国以来即使用的年历,苏攸攸生辰是瑞历十六年四月初三。
今年则是瑞历二十二年,今日是正月十七,距下山那日已过五日。
苏攸攸心里默算,也就是说自己是正月十一那天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娘亲正月十二凌晨亡故。自己现在还差二个多月才满六岁。
不禁纳闷,记得前世车祸那天是腊月中旬,还没过春节,穿过来就变春节后了,这是怎么个原理?不过自己的生日倒是同前世的农历生日相同,也是四月初三。
苏攸攸原本通过眼下的生活细节,判断出这时代应该和前世历史上的宋代有些接近,没想到竟是闻所未闻的“大瑞国”,而其他方面又不是全然陌生,比如都城长安,便是苏攸攸前世熟知的唐代都城;还有江州城,便是前世的江西九江;而大瑞国领土疆域同前世也有些相似之处。只不知这长安也好,江州也好,是不是同前世的地理位置也相同?
说起这洛明山,又让她有些困惑,根据老爹的描述,洛明山的位置似乎与前世的庐山,黄山或九华山都有些接近,但又不同,绵延数百里的话,那几山相连合为一山的可能性都有了……
另外,这时代买卖交易所使用的货币,竟是同前世清代相仿,以官制铜钱及金银为主,大额交易则使用银票,各类公私钱庄遍布大瑞各州县,专营银钱兑换及存储,竟是同前世金融机构——银行极为类似了。
苏攸攸思来想去,发觉也确是没什么逻辑可循,既如此,便也不再纠结,一切未知,走一步看一步便是。
苏见尘把苏攸攸送回屋里,自己则去了书房。
待到日暮时分,丰伯挑了个担子回来,里面是似是祭祀用的香烛纸钱等一应物品。苏攸攸当即脆生生打了招呼:
“丰伯回来啦~”
丰伯朝她温和一笑,道:
“小主子又一个人出来了,当心脚伤。”
听到屋外的动静,苏见尘推门出来,看了看丰伯带上来的东西,便道:
“去过旧屋了?”
丰伯见苏见尘并未避着苏攸攸,便也直接回道:
“是,少主人,一应物什置办妥当,先将衣料布匹及方氏三人所需之物送至旧屋,按少主人吩咐交与方氏,方才回来。”
“嗯,有劳丰伯了,先将这些放入库房,待打理一番,明日十八,便是七日……”
“是,少主人!那方氏也算着日子,说明日一早会将小主子的孝衣制好送来。”
苏见尘点头,又道:“文先生回来了。”
丰伯闻言,面露惊喜之色,关切道:“主子一路可都安好?”
“父亲安好,尚在途中,快则十日便可归来。”
丰伯闻言低喃:“那便好,那便好。”
旋即又道:“今日回来迟了些,小主子怕是饿了,我这便做晚饭去!”
言罢将担子里的东西送入库房,便自去厨房忙碌了。
直到吃过晚餐,由老爹伺候着苏攸攸就寝,西厢房的那位文先生却是一直没出来,丰伯自是给他留了饭,也不去打扰,任他睡到几时。
第二日清晨,苏攸攸同老爹一道吃过早餐,便见到了一身清爽容光焕发的文先生,自西厢房出来,直奔丰伯的厨房而去。
只闻厨房内几句寒暄后,丰伯端了早餐出来放在堂屋的案上,文先生大马金刀的往那一坐就吃了起来,吃完又闲聊几句,逗了逗苏攸攸,便随苏见尘一道进了书房。
苏攸攸则在丰伯的那方小院里,看丰伯整理那些萝卜、干菜,还时不时地学着样子帮个小忙。
不多时,丰伯似有所感,放下手中活计,起身向院外走去,苏攸攸也探头张望。
只听丰伯道:
“方夫人来得甚早。”
一道温和的女子声音响起:
“不早了,苏姑娘的孝衣要紧。”
呼吸间还有些微气喘,想来是山路走得急了些。
苏攸攸心道:这位想必就是那日自家爹娘救回来的那位妇人。
丰伯道:“有劳方夫人了。”
“哪里,前几日不敢叨扰,今日便借此过来拜见恩公和苏姑娘。”
说着二人便朝院里走来,苏攸攸放眼看去,但见那女子年约二十六七,身着布衣素服,发髻间无配饰,手中拿了一个棉布包袱,面容白皙,未施粉黛,眉目清秀,一双柳叶眼,隐有微红血丝,微笑时眼角微垂,观之温柔娴静。
此时二人已走到苏攸攸近前,丰伯看她二人正彼此打量,遂向方氏道:
“这便是我家小主子。”
“苏姑娘。”方氏向苏攸攸微笑施礼。
苏攸攸一时不知如何称呼,便只朝她点头微笑。
“这两日身子可大好了?”
“嗯,已大好了。”
方氏看了苏攸攸片刻,眼底不乏温柔慈爱,但亦隐藏了些许悲伤,随后向丰伯问道:
“恩公可在?”
“少主人在书房与人议事,待我前去回禀,方夫人请稍后。”
丰伯随即迈步去了西耳房,站在门口向房内低语几句,屋内似有回话,丰伯点头应声,片刻后丰伯回来,对方氏道:
“少主人让老奴谢过方夫人为小主子制孝衣。另言方夫人感恩之心少主人已知晓,便也不必见了,少夫人的事,乃是天意难违,生死由命,方夫人无需挂怀。”
方氏面现悲泣之色,片刻后收敛心神,将手中包袱递与丰伯,道:苏姑娘与我家小女身量相仿,这孝衣便是按照小女尺寸制来,想来是合适的。”
顿了顿,看了看苏攸攸,又道:
“若苏姑娘不嫌弃,日后姑娘所需一应针线活计,只管吩咐我便是。”
丰伯道:
“方夫人客气了。”
“那我这便告辞了。”
丰伯将方氏送至石径处,方氏忽又想起什么,转身向丰伯道:
“如今苏夫人既已入土为安,我想带那两个孩子去夫人墓前叩头谢恩,行拜祭之礼,以慰心安,劳烦丰伯带我前去苏夫人之墓认认路。”
丰伯略一沉吟,道:“那便请方夫人先去前面凉亭处略等片刻,我家小主子怕是要回屋歇息了,待我去安顿一番,便过来为夫人引路。”
言罢回到小院对苏攸攸道:“小主子在此坐了小半个时辰了,外面风凉,回屋歇息可好?”
苏攸攸原本是想同他们一起去墓地的,但转念一想,自己没穿孝衣,更无祭拜之物,这样去一趟也过于随意了,于是便点头,丰伯拿了放在石桌上的包袱,抱着苏攸攸,将她放回屋,安置一番后,便出门自去为方氏引路了。
苏攸攸在屋中百无聊赖,便打开方氏送来的包袱,细细看了起来,里面从头到脚,竟连鞋子都有,而且针脚细密,叠放整齐,平整无皱,心道:这位方夫人着实花了不少心思,这手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遂一样样打开细看,发现除了一身麻布行头,竟还有一套素白衣裤并两件素白外袍,材质是柔软的细棉布,而这几件的做工又格外考究,那外袍的领口袖口还用丝线缝了明线嵌边,若不是时间短促,指不定还要绣些花边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两朵白花,花瓣以布料制成,花柄用的是银丝,精致小巧。
这方夫人很是贴心啊,苏攸攸心道:居然做了这么多东西,昨日傍晚才拿到布料,今日一早就送了来,必定是连夜赶制,难怪刚刚见她双眼微红,还有些黑眼圈,怕是一夜没合眼。
当苏见尘从书房出来,走到里屋门口,便看到这样一副场景:
一个小人儿双手支着脑袋,看着铺满了一桌子的衣物,一会儿意趣盎然,一会儿又若有所思,不禁莞尔,心道:果然是孩童心性,至纯至简,没有烦忧,如此甚好。
苏攸攸一抬眼瞧见老爹在门口,便起身道:
“爹爹~”
苏见尘迈步进屋,朝桌上那堆衣物瞧了瞧,也有瞬间的诧异,苏攸攸适时道:
“这些都是那位方夫人今日一早送来的。”
“哦?”苏见尘若有所思地看着她道:
“攸儿觉得,那方夫人如何?”
苏攸攸略想了想道:
“……攸儿觉得,方夫人甚好!”
这倒是苏攸攸的真心话,虽只打了个照面,但却不难看出,这位方夫人言谈行止有度,无论在丰伯或是她面前,既不卑微亦无傲慢,且从面相上观之,就是个知书达理、温恭良善之人。
苏见尘闻言,也不再细问缘由,上前将衣物一件件归类理好后,对苏攸攸道:
“爹爹要为娘亲整理衣物,攸儿同爹爹一道可好?”
苏攸攸点头,便随苏见尘进了隔壁房间。
在山间深居简出,衣物本就不多,父女二人用了半个时辰便理得七七八八,单衣一包,冬衣二包,鞋袜一小箱,被褥铺盖一箱,荷包香囊首饰等小物件一个木盒。
苏攸攸知道这是要去烧给母亲的东西,她便也不多言。
“攸儿,今日午后,爹爹要带你去给娘亲烧七,爹爹知道攸儿不懂,攸儿也不必懂,只需知晓我们这样做了,娘亲才会走得安心,攸儿可明白?”
苏攸攸对丧葬习俗并不是很了解,前世也未曾经历过,仅从耳闻目睹的经验来看,这是极为复杂的一套习俗,并且每个地区都有不同,更何况在古代受传统封建道德礼教的影响,怕是更为复杂繁琐。
好在从目前看来苏家隐居深山,怕是也没有被这些俗礼束缚,一切从简,并无过多讲究,只自家至亲用心拜祭而已,因此认真点头:“知道了,攸儿听爹爹的。”
整理完不多时,丰伯已在堂屋摆好午餐,苏见尘与苏攸攸及文先生,三人一起用了午餐。
餐后稍事休整,苏见尘便帮苏攸攸将孝衣穿起,从头到脚被裹在了粗麻布里。
文先生,丰伯则身着玄衣已候在屋外。
苏见尘将苏攸攸交与文先生,自己与黎安拿了整理好的包袱,丰伯挑了担子,一行人沿着石径下坡而去。
几番辗转,大约走了两刻钟,一行人来到那片树林掩映的山谷,停在那座坟前。
苏攸攸按照苏见尘的引导,先完成了一系列圆坟仪式,丰伯拿出香烛纸钱及贡品,各自分别行了祭拜之礼,再将纸钱并衣物包袱箱子都烧了去。
苏攸攸多少也知道一些,民间传说中烧头七的意义,便是送亡魂正式归天。
她不禁想到了前世的生父母,自己不曾在他们去世时做这些拜祭缅怀,今生此刻便算补偿,毕竟他们是给予自己生命的人。
随即又想到自己离养父母而去,种种生离死别,不禁悲从中来,跪在墓前,便突然嚎啕大哭起来……
直到香烛燃尽,方才止住哭声,直看得苏见尘心痛不已:原来攸儿并非不懂娘亲过世为何意!
丰伯与文先生亦是满目悲戚,心下怅然:原来小姑娘前几日未曾哭泣,并非无情,而是都攒到今日此时才爆发出来。
事毕,临行前,苏攸攸瞧见远处有一大两小三人,皆着麻衣孝服,向这边走来,那大人正是方氏,手中提了篮子,上面用布盖着,身后背了一个两岁大的娃娃,身旁还有一个小女孩,同自己现在差不多大年纪,牵着方氏的手,背上背了一个竹筐,正朝这边看过来。
方氏远远朝几人施了礼,爹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也不等那妇孺三人走近,便带着苏攸攸一行人离开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