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 从永乐开始 > 第七节 上课

第七节 上课

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从永乐开始 !

    永乐十五年十月中,虞衡司郎中徐进回天津卫探亲,同行一位名叫马博祥20岁左右的伙伴,入住徐府。两日后,由徐进陪同来海河书院要求旁听几日,刘山长自然同意。

    春天时常青已经和大院分家,在城里买了一所小院子,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住在河边的作坊,老八柳大华和老十九高华民也在那边工作,还有几个小点儿的去帮忙。如今张四虎他们回来了,院子里又有些热闹,不过高乐也开始和四虎谈分家的事情了。虽然四虎不愿意,可最后还是被高乐说服了,决定最近在常青边上买个小院子,同时也给毛欣明买一所作为新居。不过不管是常青还是张四虎都把打理财产的工作交给了老十二。

    在这之前,常青的财产全部交给钱孝忠打理,如今老十五中举了,怕人家闲话,就把这活儿转给了邢增辉。老十二以前的兴趣全在厨艺上,很有天分,如今不再开饭馆,前些日子随四虎出海,视野大开,在钱财方面管理方面有青出于蓝之势,这回就给他两个岁数小的兄弟帮着两位分家的哥哥打理家财,毕竟常青对钱没概念,张四虎以后也是大部分时间在外,家里没人照看也不是个事儿,至于邢增辉如何使两位的财产增值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今儿中午刚刚把张四虎搞定,高乐心里轻松,午后的花茶显得格外浓酽香醇,坐在炕上靠着被子闭目养神。轻轻依偎着的赵萱低声开口问:“怎么非要把大家都赶走?”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距离产生美,分散才安全。”高乐轻轻地说着,并没有睁眼。

    “现在交给老十二不是一样吗?”

    “权宜之计,用不了多久他们都会有自己的家。”高乐还是没有睁开眼睛。

    赵萱微微叹了口气,轻不可闻,高乐还是感觉到了,拍了拍女人的腿,赵萱把头靠在丈夫的肩膀上,默默无语。良久,赵萱起身为丈夫取来外衣穿好,“去上课吧,早点回来。”

    高乐走进教室的时候,房间里有15、6个学子。如今的海河书院虽然还是蒙童书院,常有一些进京的名家应邀前来讲学,也会偶尔开一些类似后世的短期培训。今天高乐给大家上的就是这么一节课。

    “我叫高乐,字景宇,很高兴认识各位,今天和大家做些交流。”高乐信步走动,并把几页纸放在每人的桌上。“这里是四个人的应题文章,另外官家有三个职务空缺。文为心声,我要求是大家根据四个人的文章,揣摩这四人的特点、品性,选出你认为合适的人选分配这三个空缺。大家可以随便讨论,但最终结果要自己选择,时间是半个时辰。”回到座位的高乐开始闭目养神。

    下面一阵嗡嗡声,高乐全然不理,他在想着一个人。这次的课程是因为南京的某位大儒进京,路过天津,被书院请来讲学三天,附近一些学子赶来听讲,空闲时由书院穿插安排一些课程,今天的情况高乐并不陌生。

    唯一引起高乐注意的人就是一位20岁左右年轻人,穿着一般,但高乐从他身上感觉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有道是“居移气、养移体”,人的身份、地位、学识、家境等很多东西,是可以从身体语言中体现出来的。那人相貌英武,和记忆中的一幅画像神似,又有文士的气质,在这群学子中显得格格不入。再联想起来书院的路上看到的散落人员,高乐心中渐渐有了眉目。

    下面的议论纷纷高乐并没有理会,偶尔微睁双目,扫向那个人,用他现在的神态与自己心中所想相互印证。议论渐渐结束,高乐也回答了几个人的问题,不久将大家的答案收上来看了看,涂掉了所有署名,编好号后钉在一块小木板上发给大家传阅。

    “这里一共有15个人的答案,每个答案代表一个人观点。下面请大家从这15人中选择你心中最合适的空缺职位人选,或者更适合什么样的职位。”说完,高乐再次闭上了眼睛。片刻后,高乐起身说道:“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答案,每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每个人的特点是不同的,我希望大家能够金榜题名,人尽其才。谢谢各位,再会。”施施然走出了房间,留下一群错愕的学子。

    回到小院的高乐并没有像往常去辅导弟弟们的功课,也没有去后院炼丹房,而是径直回到书房沉思。这两年锦衣卫对他们的关注高乐很清楚,只是现在人就来了,高乐有些措手不及。有时他也很矛盾,能在一个强有力的王朝生活是一种幸运,生存不成问题,而且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为中国多播下一点种子。反过来也是一种不幸,动作稍为大一点就可能引起灾难,在朱棣领导的国家暴力机器面前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是苍白无力的。

    过去一年北方毛纺织业快速发展让人惊叹,同时高乐对能工巧匠们的才智叹服,仅天津近来就有大量的棉花需求,同时市面上最近出现的棉布质地细密坚韧,供货量快速增加,这说明他们已经成功地改造了纺织设备,成品棉布甚至有少量已经随船返销南方。虽然没有看到其他几家北方作坊的情况,相信有类似的成果。

    眼见着纺织业的重点已经开始向北方转移,那么紧接着就是棉花种植业向长江以北的转移,长江南北种植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切已经刹不住了。面对即将到来的南方利益集团的反击,高乐一方面希望大明的最高统治者对他们的支持多一点,一方面又希望对他们盯得松一点,一方面希望永乐大帝活的久一些,抑制兼并、发展北方的国策就可以长久一些,又希望他活的短一些,那样他们这个小团体的自由度就会大一些,总之是矛盾啊。

    如果这一两天那人有动作,就可以基本确认他的身份了,那人如果能够贯彻永乐的政策,再对自己这帮人宽松一些,一切就好办了。不过似乎历史上并非如此,以后的明朝政策与洪武永乐年间完全不同。无论如何现在是个机会。正想着,徐进那浑厚的声音传来,而高乐此时还没有定好调子,微微摇头、嘴角抽动了一下,迎了出去。

    当晚,在家的众人与徐进以及他北京的朋友马博祥相谈甚欢。

    此时的山西太原城内的永德祥商号东家刘永福正头疼呢。刘永福去年从天津得到了几套毛纺机器,经过手下工匠的不断改进,骡马带动一台纺毛机器的大约相当80个熟练工匠,而且经过改进也可以纺棉花,质量很好。如今已有纺羊毛的机器120套,纺棉花的机器50套,今年秋天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可是问题也出现了,如果继续扩大估摸,羊毛和棉花肯定供不上。

    永德祥依靠的是宁化王,不管是增加羊毛的供货量,还是扩大棉田的种植,必然要触及到晋王,此事如何办理令他大为头痛。

    要说晋王一系的王爷们大都住在太原,少在封地,虽然大都脾气火爆,可也不太扰民,而且对于民生还是比较重视,不会涸泽而渔,这些年太原也是日渐繁荣,不仅是九边军事重镇,也成为边贸商业工业重镇了。在平头百姓眼里,这些王爷们很不错,而且之间关系也不错,可谁知道内里如何?这些日子自家兄弟商议许久定下了主意,眼下真要去做,刘永福还是十分踌躇。

    先不说北方的纺织东家们的愁事,杭州、南京的几个大商户也闻到了一些不寻常的气息,纷纷活动起来。这些商家背后都是江南百年以上的大家族,甚至有些氏族南宋时期就很风光,根深叶茂,作为外围第一线的店铺掌柜,嗅觉无疑是灵敏的,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北方棉纺织品的流入数量虽少,可他们大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如果说家庭毛线编织的悄然流行让他们感到的是惊奇,随之而来的质地优良价格便宜的棉布让他们感到的就是恐怖了。

    长江南北和纺织业相关人员活跃起来的时候,皇太孙朱瞻基拜见了祖父朱棣。呈上刘文才与高乐共同编撰的海河书院幼学读本,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章制度、本草格物、工技农艺、武略国际、人伦日用、饮食起居、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它不为字数所限,不拘短长,只求偶句成对,颇便诵读。正文部分就有释文,人们读起来明白晓畅,毫无滞碍,而且释文简洁允当,决不拖泥带水。

    朱棣读罢认为不可多得,命人交与国子监补充完善,已备推广。又与孙子朱瞻基密议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