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回到汉末篡江山 !
河内在北,东郡在东,上林在西。使三将陈兵河南郡边,而胁太后。本来于诛杀中官犹豫不决的何进来说,是一步好棋。既给了群情激愤的士大夫交代,又将决定权再次踢给了何太后。
然那董卓如郑泰、卢植所料擅自进兵河南,却是他始料未及。一时间,心中竟升起忧虑,倒不是担心董卓麾下那三千兵士能掀起甚惊涛骇浪来撼动大汉王朝。
而是如今形势,外兵一旦入京,若引发群臣混乱,他定难辞其咎。
当然,意料之外的还有另一件事,那便是他异父异母兄弟何苗,出了大将军府,便直入省中,于何太后丢下一句“大将军专欲诛左右,以擅朝权”。
…………
却说黾池距洛阳不过百六十里,步卒行军亦朝夕可至,何况精骑?故那种劭得命后,便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待至董卓军中,又是一番好言相说,劝其退兵。
然董卓何许人也?见种劭一介文官,自不为他三言两语打发。随口敷衍几句使他复命。待第二日,复又往洛阳进军,至晚间,已行至城外二十里处。却复为种劭所阻。
要说那种劭,当真也是好修养。再见董卓,先是于众将士一番慰劳,方才道:“将军昨日应我退兵,今日何故出尔反尔?教种某好生难堪。”
董卓却不领情,反问道:“中官窃幸承宠,浊乱海内,今卓为国除贼心切,大夫何故拦我?你且速速让开去路。”
种劭又道:“天下之事,岂在你我?今外兵入京,朝野震荡,旦发雷霆,恐与将军无益,不若就此退兵,也好安朝廷之心。”
董卓闻言,哈哈大笑,旋即又面露狰狞道:“种申甫,前番好言相说,乃是慕你种氏清名,你可当真以为我怕了你?今你累次三番阻我除贼,可是与中官有私…”
种劭闻言,不待董卓说罢,怒道:“董仲颖,你莫血口喷人,今乃奉大将军之命,方使你退兵…”
董卓见状,亦打断道:“若非受大将军召,我等何故来此。种申甫,你且让开,不若莫怪某不留情面。”
种劭寸步不让:“你待如何?”
“来人!谏议大夫董卓交通宦官,将他拿下!”
语罢,便有十数士卒执枪相向。
却说那种劭家中世代汉官,其身自有忠良气节,至此危急之间,竟浑然不惧。只闻他暴喝一声:“放肆!我看哪个敢动。”旋即抽出腰间佩剑。又道:“我有诏命在身,尔等欲反乎?”
董卓哪里当真敢动种劭,前番做派,不过是拉扯试探朝廷底限,一如初迁并州牧时试探刘宏这般。故见此刻,再难进一步,冷哼一声,便勒马转身,引军西返,暂驻洛阳城西四十里外夕阳亭。
…………
本来董卓上洛,于袁绍来说,虽也出乎意料,却是乐见其成。毕竟此事于诛宦官,有益无害。然闻城外变故,却教他担忧何进变计,于是再劝何进:“今与中官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此时不决,更待何时?若待事久,定生变故,窦氏前车之鉴,公当念之。”
何进遂以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又以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要说那袁绍,也是狠人,一经上任,便下令洛阳各级官府司察宦官,又催促董卓、丁原、桥瑁上书,以发兵平乐观胁迫太后。
何太后遂遣散宫中大、小黄门及诸常侍。
…………
张让府,见前去打探何进口风的郭胜去而复返,诸常侍纷纷上前询问状况。
却见那郭胜一言不发,只泄气摇头,待片刻,方与张让道:“大将军言辞决绝,只应饶咱性命,且促速各就国。”
此言一出,堂中顿时哀声四起。
韩悝短嗟一声,道:“何进断不杀咱,士大夫何以轻饶?张公,还得拿个主意啊!”
却闻宋典冷哼一声,反问道:“主意?还能有何主意?当初若非尔等对蹇硕见死不救,何至今日田地?”
面对冷嘲热讽,赵忠反先怒道:“当初蹇硕之事,那可是大家伙儿一同拿的主意。怎如今说起风凉话来?”
“你…这…”词穷之下,宋典旋调转话题,又道:“若非你与那羊叔兴势同水火,今日何无外援?哼!”
“羊叔兴?竖子……”
赵忠方欲反驳,却为张让打断:“尔等吵甚!覆水不收,多说何益?况今事犹未定,岂可自乱阵脚?且暂各回府中,咱家自有办法。”
待众人散去,只见那张让直入内庭,却是寻到了他儿媳,当今太后胞妹,张何氏。
却说张让见了张何氏,话不多说,当先屁股一撅,伏身拜下。
张何氏慌道:“君舅这是作何?快快请起。”
熟料那张让非但纹丝不动,反道:“今有一事,愿托子妇,子妇若是不应,老臣断不起身。”
张何氏于是道:“君舅起身再说,子妇应了便是,如此这般却教子妇如何是好?”
张让闻言,竟突然痛哭流涕,泣道:“老臣得罪,当举家俱归私门。唯受天恩累世,今当远离,情怀恋恋,愿复入省中,得暂瞻望太后陛下,然后退就沟壑,虽死不恨矣!”
事实证明,张让的法子简单有效。何太后毕竟是个女子,从其母舞阳君口中得知前后,终究心软,遂诏诸宦官复入宫中。
…………
司隶校尉府衙,袁绍来回踱步。前功尽弃教他坐立难安。
按说,何进与诸常侍各掌内外,两权无害,故并不至于如董氏这般势不两立。而除却宦官亦是有利有弊,好处不过是笼络士人。
然他袁绍却不同,做为婢生竖子,注定天生低人一头。即便日后幸临三公,也未必做得袁氏领袖,更莫说朝廷砥柱。故而他一生好名养名,韬光养晦,便为寻一次翻身机会。
今新帝登基,大将军掌权,宦官失势,正当大好时机。须知,朝中士大夫与宦官积怨百年,一旦事成,必使他名声大振,亦当为升迁之终南捷径。是故他上串下跳,再三怂恿。
奈何,事有反复。若当真两家握手言和,宦官复势,站在讨阉前线,最为活跃的他又该何去何从?
撇开何进不说,至少他本族汝南袁氏是指望不上的。毕竟袁氏于当年袁着为梁冀所害时,置身事外;又于第二次党锢中独善其身,并借机聚敛财富。
(笔者注:详见《后汉书》)
念及于此,袁绍自觉已无退路,唯有破釜沉舟,遂于左右喝道:“来人,速将公文发往各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