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不见长安 !
桥琳:“因为萧衍推崇佛教,南朝号称四百八十寺,大量的人出家为僧,打着宗教的旗号吞并土地,躲避徭役和赋税,更有甚者,违法乱纪,身为僧人,却食肉、饮酒、淫乱,萧衍也从未管过。”
“最后,从北魏叛投南梁的侯景,因不满萧衍与东魏的高澄(高欢之子,也是个奇葩皇帝,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他的事迹要是写出来,估计都无法过审)议和,便带着八百手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一路打到了建康城,将萧衍围困于台城,在破台城后,将萧衍饿死于净居殿,史称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时,建康城变成了人间炼狱,生民百无一二,侯景之乱后,南梁各方势力相互攻伐,大乱五年,将整个江南的经济毁坏殆尽。”
“但是侯景这个人,在北方二十余年,无论是在尔朱荣还是高欢的手下,皆是重臣良将,所镇之处,百姓安居,专制河南十载边境无事,到了南梁才不过两年,便掀起了滔天浩劫,为什么萧衍的仁慈,最后会变成了灾难?”
张伟和燕翼都陷入了思考,他们明白,这便是最后的问题了,毕竟若是换了旁人,桥琳估计理都不会理,桥琳一定是想考验他俩的成色,看看这些后辈值不值得他提携和培养。
沉默许久后,燕翼先开口了:“回桥公,民间长大的汉宣帝曾经说过,我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天下,极善和极恶的人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在善恶之间,不断摇摆的普通百姓。”
“他们善小为之,恶小也为之,若是涉及到自身私利,大恶亦可为之,所以要用法家,也就是制度刑罚,让人不敢做恶,同时也要用儒家,也就是礼义教化,让人们认同仁和善,自发的去做好事,使整个国家变得更好。”
“一个国家的君王,他要相信仁善的力量,但他不能相信人之初是性本善的,他要相信制度刑罚会让国家变得更好,但不能相信制度刑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没有制度刑罚,国家会变得混乱,而没有礼义教化,国家会被刑罚压垮。”
“故而孙子兵法有云: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善,令尊若知伯安你有今日之才,九泉之下也定是欣慰的!”桥琳赞叹了一声,随后看向了张伟。
一旁的张伟: ? ????
请问一下,同学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直接现作了一篇论文,老师现在让我回答问题,我该怎么办?
在线等,挺急的!
张伟此时真想说一句,俺也一样,但他不能,于是在组织了下语言后,张伟开口说道:“回桥公,小子认为,个人的仁善,与自身道德相关,但天下的大善,则与自身道德无关。君王的仁善,是井然有序的社会制度,即常说的人心,是减少的统治成本,即百姓的福祉。”
“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对自己的百姓,要让他们食有粮,居有所,功有赏,罪有罚,即赏罚分明来教化自己的百姓,对自己的敌人,包括那些危害百姓的人,则要如同恶鬼一般,让他们恐惧、害怕,甚至是不择手段的消灭他们。因为,让百姓能够踏踏实实,平平安安的过日子,没有贪官污吏和外敌的侵扰,使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这才是位高权重者应该追求的大仁大善。”
“所以,善与恶,仁与奸,在不同的位置,皆有不同的含义,若是脱离实际,一昧地追求所谓的仁德,大善也会变为大祸。”
对于张伟给出的答案,桥琳没有做评价,仅仅只是不咸不淡地说道:“日后,和伯安一样,在我面前,你可以自称白圭。”
张伟闻言精神一振,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要知道,古人在称呼上是极为讲究的,桥琳让张伟在他面前自称表字,说明认可了他这个后辈,这也证明他的回答,是及格了的。
张伟恭敬的拱手行礼道:“白圭谢桥公教诲。”
“嗯。”桥琳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张伟的称呼,随后将手中的书卷递给了他们:“这是老夫最近正在编撰校注的《六韬》之龙韬,共十三篇,你俩先将其熟读理解,我再来考教,若有不懂之处,可以问我。”
张伟、燕翼:“诺,多谢桥公。”
张伟和燕翼拿着这本龙韬,眼中皆有欢喜之色,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很多书并不是你花钱就能买到的,尤其是这些书籍,在社会上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时,一本已经被编撰好还校注了的书籍简直是可遇不可求。
最典型的就是《尚书》了,作为科举必读书籍的《尚书》,其实是唐朝时官方重新编撰的,因为最原始的版本,别说后人了,连孟子他老人家都没看到过,孟子的那句尽信书不如无书,里面的书,指的就是《尚书》。
太多的古籍,在手抄口授之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差,加上战乱天灾及人祸,能保存下来断章残篇,已是万幸。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收集诸子百家着作藏于咸阳,被项羽那个傻逼一把火给点了的故事,基本是将先秦典籍来了一波团灭。
结果到了汉朝时,不少书籍皆处于大家都听说过,但从未见过的状态,比如《尚书》,完全就是靠着藏在墙里的竹简和一些长寿且躲过了战乱的学者,边回忆边猜,拼拼凑凑重新写出来的。
这也就导致,哪怕到了宋朝,身为唐宋八大家的韩俞都曾吐槽过《尚书》,称其“周诰殷盘,佶屈馨牙”。
正因为如此,光一个西汉,不少古籍都有前前后后数个版本,那些儒学大家,都各自有着一套体系,并且谁也不服谁,毕竟你也没证据能证明他手上的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