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
丞相制的废除,虽然使皇权得到了加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天下大小政务皆决于皇帝,大大增加了其工作负担。自从废了丞相后,朱元璋每日要处理奏章有两百余份,涉事四百余件,从早忙到晚,真可谓头顶星星去,身披月亮归,每日仅能休息两个时辰左右。亏得朱元璋从小吃苦耐劳,长大后从军,身子骨硬朗,否则还真抗不住。饶是如此,朱元璋还是在废除丞相不久后,便设立了四辅官(正三品),协助处理繁多的政事。但是这些被选为辅官的耆老宿儒,虽然学识渊博,但是在政务处理上却不擅长,而且体力、精力不足,不能担当重任,没过多久就纷纷致仕。四辅官的设置仅仅持续了一年便告终结。
但是皇帝的负担还是得减,否则就算是铁人也经不住如此高的工作强度。于是,洪武十五年,设置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以及东阁等大学士,后又设文华殿大学士辅导太子,皆为正五品。由于朱元璋太过勤政,事必躬亲,这些大学士对于朝政并无决断之权,只是作为皇帝的顾问,提供咨询。
朱棣继位后,提拔了解缙等人为大学士,使其开始参与政务,内阁也从此成了常设机构。但是,内阁中的大臣却都是一些六、七品的小官,诸如侍读、编修一类的翰林官,实权远不及六部尚书。但是作为皇帝的私人咨询机构,常常在散朝后被皇帝召集起来商讨国家大事,办理机要事务,必要的时候还充当皇帝的喉舌,其权势也不容小觑。不过永乐年间的奏章都是由朱棣亲自批阅,阁臣仍无权过问。
而后朱高炽(洪熙)、朱瞻基(宣德)二位,进一步提升了内阁大臣的地位,由五品升为三品。加之“三杨”实乃干才,都掌握了实权,身居尚书之位,从此内阁大臣就成了朝中重臣。特别是朱瞻基创立了票拟制度之后,阁臣的权力得到了再度加强,隐隐居于六部之上。所谓票拟,就是阁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以小纸条贴在奏折之上,供皇帝参考之用。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皇帝已经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了阁臣,内阁大臣可以处理国家大事,掌握实权。阁臣的票拟往往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作为敕旨颁发全国。如此一来,内阁通过票拟制度取得了国事处理权,形成了对六部的优势。而且,为了配合阁臣处理奏疏,内阁机构从光杆司令变成了下辖诰敕房、制敕房,拥有数名中书舍人的完备体制。朱厚熜(嘉靖)在位期间,更是将内阁大臣的朝位班次列于六部之上,内阁取得了对六部的全面压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内阁首辅大臣就有点儿丞相的意思了。不过,深究内阁形成的原因,其出于皇帝的授意,在皇权的庇护下运作。虽然内阁取得压制六部的优势地位,但是六部并不隶属于内阁,个别的六部尚书还可兼任阁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就更谈不上从属了。内阁大臣既然是皇帝的顾问,那么其权势的大小全凭皇帝的好恶,亲则权盛,远则权衰。一旦出现了皇帝更亲近、更倚重的群体,阁臣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恰恰这个群体一直围绕在皇帝身边,只不过在明代尤为突出——宦官(司礼监)。
但是由于朱元璋的限制和严格约束,洪武年间的宦官内侍只是充当服侍人员,并没有接触过朝政,“批红”大权更是连影子都没有。朱标心里想着这个事儿,眼下便宜老爹做得很不错,他没必要插一手。待到自己继位,只要把限制宦官的意图推行下去,形成制度,压制这一群体即可。宦官为祸,从秦之赵高到明代魏忠贤,着实不少,但是有清一代却一个没有,比较出名的也就是李莲英了,但完全没有前代的权势。从这个角度讲,宦官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朱标认为此事不急于一时。
再回到文官的问题上,眼下的洪武三年正月,中书省尚在,以宣国公李善长为左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右丞相。胡廷瑞、廖永忠、李伯升(食禄不视事)和李思齐(食禄不视事)为平章政事,赵庸为中书左丞,王溥、杨宪为中书右丞,陈亮、侯至善为参知政事。而大名鼎鼎的胡惟庸,现在还是太常卿,不过月内就会升迁为参知政事。
与中书对应的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以左、右御史大夫为首。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文原吉、范显祖为治书侍御史,安庆为殿中侍御史,钱用壬为经历,何士弘、吴去疾为监察御史。从朱元璋的封官安排可以看出,明显是让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互相牵制,以便从中取利。中书省内淮西文臣占据主导,而御史台虽然以汤和、邓愈两名淮西武将为首,但其军事任务多,常常不在京师,那么浙东夫子领袖刘基就成了御史台的当家人。两个集团明争暗斗,朱元璋则是隔岸观火,看着他们互相消耗,直到最后被一网打尽。
朱标对于现阶段的文官集团,并没有什么不满。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一干人等,封官授爵是理所当然的,立国初期的朝堂上充斥着这些人也没什么好奇怪。首先,中书之首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出谋划策,劳苦功高,虽是文臣但也被封了公爵,圣眷之隆仅次于徐达,其人亦无谋逆之心,只不过私心较重,又被视为淮西领袖,处处维护小团体的利益,这样大小事情无论好坏都与他有干系。虽然后来胡惟庸谋乱事败,李善长牵连其中,以致获罪,自杀身亡,但是起码现在的李善长是忠直的,以朝廷为重,也只有他在这个丞相位置上才能压服淮西众人。
而御史台的刘基更是没有什么坏心思,为人正直,以天下为己任,懿文太子对其十分看重,甚至在李善长致仕之后,有意推荐刘基任中书丞相。作为牵制淮西文臣的重要棋子,刘基也被朱元璋所重视,驳回了其多次辞官请求,刘基之死也成了朱元璋对胡惟庸等人痛下杀心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目前朝堂上虽有对立,但是相对平稳,对朝政无甚影响。朱标内心是支持废除中书省、丞相制,分权六部的,这样皇权集中便于干大事。但是朱元璋以胡惟庸谋逆之事,牵连了太多的人,杀伐过重,是他所不愿的。如何解开这个局,名正言顺地废除丞相,朱标还要细细思索,好在时间还多得很,足够筹谋周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