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盗艺江湖 !
下午的天气还有点热,眼下快到中秋了,人们都在臂弯处挂着一件外衣,北方的天气就是如此,早晚很冷,可正午的太阳依然火辣。我们走到一座青蓝色的教学楼前,这个颜色的大楼一定有年头了,一二层之间爬满绿油油的‘爬墙虎’。习惯性的站在楼前估计一下具体的年代。季秋拉着我走到一边,一指大理石碑,上面就有教学楼的简介。
走廊里静悄悄,禁止喧哗的大字尤其醒目,教书育人、书山有路之类的牌匾有好几个,很大的一些展示栏里,各个时期的学校名人照片,当中也不乏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我并不关心这些,季秋带我上到三楼,先去她的一个同学那里,先将数码相机的照片复印出来,然后带我走上四楼。
当走到缓台的时候,季秋告诉我那个教授是个女的姓姜,让我叫她姜教授就行。满文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时期遭到过禁止,现在会写会说的人很少,这些人大多在东北,还有少数清八旗的遗老能看懂一些,但那仅局限于旗人。一直到现在东北还有不少满族的阿哥格格什么的。姜教授在学校里是清史研究员,不能保证能看懂这些东西,但总会有收获的。
轻轻地敲门,里面传来平和的声音“请进”。姜教授坐在电脑前不知在忙着什么,一看到季秋,立刻站起来微笑着说道:“小秋,是陈正居叫你来的吗?”。
“不是,是我的朋友叫我帮忙,请您给看看这是什么,您也知道,现在我们的课程很紧,所有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季秋道。
透过眼镜能看到姜教授的眼角有几条深深的鱼尾纹,略显苍白的脸上应该是擦过粉,尽管如此,还是能看得出来脸上有轻微的色斑,初看上去只有四十几岁,实际上这很可能是个年仅六十的人,环境使人的年龄不那么明显,长期在办公室和教师里,教授的头发和年轻人一样乌黑,在脑后扎着简单的发髻。衣着整洁,裙子和她的年龄不太相符,黑色的高跟鞋足以说明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这和年龄无关。姜教授站在那里,给人一种大方端庄的感觉,那种和蔼可亲的气质比东家给人的感觉给亲近。
姜教授转头对我说一声‘你好’,我差点敬个军礼,没反应过来。慌忙说道:“教授您好”,交际是在不是我的强项。季秋递过去三张照片,姜教授拿在手里的同时,略带惊讶的看了我一眼,手扶一下椅子准备坐下的同时张口叫说道:“这叫老满文,不是那种早期的达海满文,是满族文字变革之前,在部落间使用的文字”。
姜教授把三张照片分别排开,然后拿剪子一一剪开,被剪开的碎片重新拼接。当时我是分三个位置首位相接拍摄的,光线不是很好但照片拍效果还可以。也许是在毒雾当中没有氧气和二氧化碳,帛书保存的很好,拍完照不大一会儿就碎掉了。
等剪开的照片一一摆好,姜教授拿着放大镜仔细的看,边看边说道:“老满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很多地方和蒙古文很像,但也有不同。你们是刚刚印出来的吧?”
心里正在琢磨要不要接话,叫教授就叫小秋拿原来的相机到柳岚那去,用他的电脑放大一下。
柳岚就是刚才楼下的季秋的那个同学,在他那屋子里的时候他还叫季秋学姐,我听着就好笑,因为他还管我叫学长。季秋出去之后,我见姜教授很专注的拿着放大镜看着桌上的照片,我眼睛随意打量这间办公室。整齐的金属柜前面大玻璃干干净净,里面的书籍比我长这么大看过的都多,一排紫黑的《史记.注解》就排有一米多远,还有很多学者发表的论述。柜子前的地上两大盆花,都是绿色的没有花朵,有一盆我认识,是蟹爪兰。
“你是在哪拍到的?”姜教授说话我没听清,猛然听到没反应过来,我慌忙走过去弯腰看桌上的照片,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很薄的笔记本,在一张纸上面已经分开距离在不同的位置写下了几个字。当看到那几个字的时候我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上面的几个字是‘平西王,拦江锁,福州’,这些子分别写在不同的位置,大概是上面几个简单的词组容易辨认,所以叫教授分开来写。看到这些我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姜教授抬头看看我,说道:“这也不是帛书,你搞错了”。
“啊”我惊讶的说道:“那姜教授您看这是什么?”。
姜教授眨着眼睛看我半天,我不明白她的眼神里是什么用意。姜教授说道:“小秋怎么不带你去找陈正居,他的学识比我要高。这个不是帛书”。正说话间,电脑上出现了跳动的图标,季秋在楼下传上来了邮件。姜教授打开文件夹,里面电脑修正过的照片被放大了几倍,原先在数码相机上的微小的细节现在看的很清楚。
我瞪大眼睛看电脑屏,姜教授在显示器上一点点的比划,对我说道:“这个不是帛书,帛书大多都是纪念性质的文字,功表一些事件的东西,也有的是正式的文书,比如古代一些文人的诗词。这个颜色灰黄,质地细腻紧凑。你看,虽然不清晰但能看出隐藏的龙云图案,左右都是对称的,说明这是东西是圣旨上撕下的一角”。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抓在桌沿的双手渗出了汗,抓得紧紧的。“任何人都不能在圣旨上写字,只有一个叫‘砚管’的宫廷文案官职可以写字,传达皇帝的旨意。领旨的大臣在圣旨上写字,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密旨。不用奏折书写回复,免去了审书院的审查,并且自己直接能回旨给皇帝”。
姜教授拿起笔,在写字的那张纸上又写下了‘臣遵旨’。相隔不远又写下‘只身一人’。仅臣遵旨这三个字,封建社会君臣铁律跃然纸上,这么听话的家伙是不是在云南地下的那个?
写完这几个字,姜教授起身到铁皮柜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本子,一看就知道那是简单装订的东西,对照词典那几个字还是手写的,一看那本子的大小,就知道这绝对不是发行版的东西。姜教授坐下开始翻看,我没说一句话,以防打扰了她。这个字典一定是姜教授早年收集整理的东西,很多页面看起来都很旧了。
季秋轻轻的推开门进来,一看到我,我就对她点点头,她走到桌前,看到那个写了几个字的笔记本,惊讶的表情看我一眼,小声的说道:“呀,是圣旨”。我朝他吹口气,意思是告诉她别说话。
姜教授在字典上不停地翻看查找,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着。我没有在弯腰去看,只等教授她最后对照出的结果。
墙上的足球形的钟表滴滴答答,是办公室里唯一声音。过了很长时间,姜教授将笔记本递给我。教授说道:“还有几个字对不出来,可能是每个人书写风格不同的原因,大体还能读通”。
我接过小本子,上面写道:“臣遵旨前往滇州府,平西王给微臣开出路引,臣查阅十二郡县文书库,只在怀候一县查阅得知,前明宣德八年由福州五虎门船厂运往滇州一条拦江锁,重达五千八百石,其余无....臣只身一人前往,.....交给洪都御史大人.....转呈圣上。
姜教授说道:“只能译出这么多,其余的叫季秋去找陈教授”。
我连声道谢,和季秋辞别姜教授,临走之前姜教授细细的打量我一眼,我想八成她看出我并不是学生,我和季秋匆匆走出了教学楼。季秋带我在一个楼前兜了一个圈子,季秋对我说宣德是朱瞻基的年号,五虎门船厂在历史上很有名,制造了当时很多先进的船只,关键是拦江锁,各个朝代都是以石为单位,但斤和斛都不一致,明代的五千八百石相当于现代的60多吨。“那么重的拦江锁堆在一起比坦克还要大啊,你是当兵的,你应该知道那么重的一堆铁有多大吧”季秋道。
“恩”我心不在焉的说道:“我看到那条锁链了,还吓了一跳呢”。
“什么,你真看到那么大的铁链了?”。对季秋的大惊小怪不以为然。李立明说的果然没错,那么粗的锁链果然有来历,古代中国能做出那么粗的家伙,技术上是没有问题,关键就是财力。没有官家支持的,没有皇帝和权臣的支持,民间是不可能做那么大的东西的。“那种东西是船厂往水里放船用的”季秋道。
不过现在我没心思和季秋说话,当走到大街上的时候才发现季秋领我在那栋大楼前兜了一圈,我问他什么意思,干嘛兜圈子?季秋故作神秘的一笑,走到我前面摇摆着腰肢,说实话季秋的身材扭起腰来,真的很好看。走出好远季秋才告诉我,兜圈子的学校的实验教学楼,教授想看我一眼。我心里不停狐疑,东家为什么要看我一眼。
季秋解释说,你们现在跟苏文的人在一起,也是迫不得已,教授还是很关心你们的安危的,你们都好好的他才能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