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 极品太守 > 第三章 忠义太史慈

第三章 忠义太史慈

作者:手提三尺剑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极品太守 !

    议事堂议事已毕,众人也都各自散去,这时的堂内只剩下刘繇刘基太史慈三人。

    大堂内静悄悄一片,此刻太史慈不动声色的站在刘基身后,因为刘繇父子对他的不同看法而产生争执,这也让太史慈处境不免有些尴尬。

    刘繇这个人,优点就在于他为人处世清廉严谨,眼中揉不得一点沙子,但同时他的缺点也就表现在这里,那就是因为太过于严谨而显得异常固执,他认定的事打定的主意,别人也无法轻易说服。

    刘繇之所以不肯重用太史慈,只让他做个侦查军情的斥候,当然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在早些年,太史慈尚未发迹时,曾在青州东莱郡担任奏曹史。当时东莱郡的太守和他的上司青州刺史发生矛盾,中间有些嫌隙纠纷,至于当时的事情原委和是非曲直,也是各说各有理,并且互相据理力争,互不相让。最终太守和刺史决定把结案的判决分别上奏给朝廷,让朝廷来做最终的决断。

    但当时的情况是,太守和刺史两家的奏章谁先送到朝廷那里,就对谁有利,于是青州刺史便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派人送奏章上表朝廷。东莱太守见状自然也不甘落后,于是便派遣太史慈也连夜拿着奏章赶往洛阳。

    在接到受命后,太史慈果然不辱使命,虽然他动身起步晚一些,但是太史慈日夜兼程取道,连日赶路,最后竟比青州刺史送奏章的使者先到洛阳一步。

    事情到这里,太史慈可以说已经顺利完成了太守交给他的任务,但是太史慈也绝非一般人可比,他为了能圆满完成任务,以防出现任何纰漏,太史慈竟持刀劫持了刺史派来的使者,并毁掉了他的奏章,使得青州刺史率先上表的奏章功亏一篑,彻底失去了先机。

    刺史派来的使者见自己的奏章被毁,自然是又惊又怒,但是却又对太史慈无可奈何。同时也就在这种时候,绝非常人可比的太史慈又一次表现出了他非同常人的胆略,太史慈拉住刺史派来的使者,语气真挚的道:

    “我之所以毁掉你的奏章,也是因为受太守所遣,没有办法才这么做的。但是我所做的事太过于偏激,以致于损毁你的公章,如果回去的话,只怕会受到刑罚。而你也因为我才导致公章被毁,回去的话也难逃刑责,不如我们一起逃跑吧。”

    当时刺史派来的使者虽然对太史慈是又怒又惧,但是回头一细想太史慈所说的话也不无道理,再加上太史慈的肝胆照人,于是刺史使者便毅然决定和太史慈一起逃亡辽东避难。

    后来青州刺史知道这事后,忙又派遣另一名官吏前往洛阳送奏章,但是朝廷却因为东莱太守奏章先到的原因,决定不再查察此案,同时也正因为如此,青州刺史也受害不浅。

    自此以后,太史慈也开始渐渐的知名于世,各郡的太守也纷纷看好太史慈的不辱使命,但是太史慈却因此成为了各州刺史和州牧所仇视的对象。(以上内容引自《三国志吴书四太史慈传》)

    而在一个月前,太史慈来投奔扬州刺史刘繇时,刘繇一直对太史慈不肯重用,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说他不受法度,任性游侠,但最终刘繇毕竟挨不过同乡人的情面上,才勉强让太史慈做了个斥候。

    当然,像太史慈这样的做法,放在二十一世纪是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古代汉朝,能把义薄云天四个字在一件小事上就能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确让后世穿越过来的刘基感慨万分,这也正是一个月来刘基尽力结好太史慈的重要原因之一。后世人皆叹关羽忠义无双,但是太史慈的义气和关羽相比较起来,只怕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父亲刘繇的固执己见,显然刘基一两句话也说服不了他。如果刘基带上太史慈前去攻打丹阳郡,刘繇自然也不会反对,但现在的问题是,太史慈只是个斥候,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侦察兵,官职如此卑微,又不能带兵,即便是真的带着太史慈前去攻城,于大局来说只怕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议事堂内,刘繇刘基太史慈三人各自沉默着。见父亲的神情不容置疑,刘基也不便再多说什么,只好带着太史慈默默的退出了议事堂。

    议事堂外,太史慈默默的跟在刘基后面,过了一会儿,太史慈这才开口的道:

    “多谢公子在使君面前极力推荐在下,在下感激不尽,至于公子带兵攻打丹阳郡一事,在下愿誓死效命公子,保证第一个冲进宛陵城,斩杀吴景孙贲两贼,助公子收复丹阳郡!”

    太史慈说的大义凛然,语气慷慨,句句斩钉截铁,让刘基也不禁大为宽慰,但是此刻刘基心里仍有些放心不下来。

    当然也不是因为刘基怀疑太史慈的能力,而是他深深的知道,带兵攻城单靠一人之力是万万不能的,太史慈虽然勇冠三军,但他毕竟只是个斥候,又不能带兵,而刘基虽然作为刘繇帐下参军,但没有经过父亲刘繇的同意,他也不能私自强行升调太史慈的军职。

    刘基拍了拍太史慈的肩膀,微笑着宽慰他道:“有子义兄这句话,我就放心多了。”

    稍微顿了一下,刘基又接着道:“但是带兵攻城一事,也绝非一人之力可为之,至于子义兄职位一事,容我再想想办法。”

    这次带兵攻打丹阳郡,事关重大,也决定着刘基以后的命运走向,再说这次刘基只有三千兵马前去攻城,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有太史慈这样的虎将都不能人尽其才的话,收复丹阳郡只怕是真的没有指望了。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向城内的校场走去,太史慈见刘基沉默不语,只顾埋头寻思,于是便道:

    “在下忽然想起一事来,公子可记得一个月前,我初到这里时,令尊刘使君说过的一句话?”

    “什么话?”刘基疑惑的问道。

    “当日在下初见刘使君时,公子曾极力向令尊推荐在下,但是令尊却道:‘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必笑我不识用人。’”

    “对,我记得父亲当时是说过这句话。”刘基忽然若有所悟。

    太史慈接着说道:“既然如此,公子何不请教许子将先生?”

    经太史慈一提醒,刘基恍然大悟,忙笑着对太史慈道:“子义兄说的是,当日父亲之所以不肯重用子义兄,其中也正是父亲担心许先生会笑话他不善用人,好,我这就去找许先生去,想必许先生一定会说服父亲重用子义兄!”

    许劭,字子将,正是当世数一数二的名士,在赏识人才方面眼光极为独辟,据说他每月都会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月旦评”,许多名士都经过许子将点评之后而更加出名,尤其对曹操奸雄的评鉴更为精辟,由此可见许子将眼光之犀利。

    后来因为江北连年战乱,许子将避祸江南,前来投奔刘繇,因为刘繇也是当世的一代名士,所以便对这位才高识远的许子将惺惺相惜,奉若上宾,以至于后来刺史府帐下选拔将士官吏等事,刘繇全都要征求许子将的意见。

    就在一个月前,太史慈来投奔刘繇时,刘繇却迂腐的以许子将之心度之,认为太史慈虽然骁勇,但是不守法度,不堪重用,因此也使得旁边的许子将哑口无言,再也不好说什么了。

    但是太史慈这样忠义无双的人才,就连东海孔融都赞赏有加,许子将这样的名士怎么能会不慧眼识明珠呢?

    想到这里,刘基忙对太史慈道:“子义兄先去校场打点兵马,我这就去找许先生。”

    曲阿城小地贫,地势偏僻,许子将的府第虽然略显简陋了些,但这已是刘繇为他安排的最好住处了。

    当下人来报说刘基拜见时,许子将也忙客客气气将刘基迎入府中。有道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刘基作为刺史刘繇的长子,许子将自然也不敢怠慢了。

    会客厅内,许子将和刘基主宾坐定后,然后又命人赶快奉茶,两人茶毕寒暄毕,刘基这才开口进入正题,道:

    “许先生以为,太史慈这人如何?”

    许子将闻言不由微微楞了一下,仿佛在刘基一言之间,许子将便已大致明白他此番的来意。原本许子将还有些疑惑,以为刘基自告奋勇领兵攻打丹阳郡,此刻不去整顿兵马出征,却来找自己,许子将心中也正为此事感到奇怪呢。

    “太史子义。。。。。。”许子将微微颔首笑一下,缓缓道:“此人忠义无双,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是位不可多得的虎将。”

    许子将一举反常的连连夸口称赞太史慈,不由得让刘基心里也顿感欣慰。

    许子将这样夸奖太史慈,也并非没有道理,也就在去年,数万黄巾贼众围困东海郡,东海太守孔融一筹莫展,而太史慈却一人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般的冲出数万重围,为东海郡班来救兵,最终大破黄巾贼,其骁勇程度可想而知。

    许子将这人不愧是名士,不但眼光犀利,而且城府也颇深。

    “那我若用太史慈助我攻打丹阳郡,先生以为如何?”刘基略想了一下,接着问许子将道。

    “太史慈有万夫不当之勇,公子若用此人,必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先生之言差矣,太史慈不过是一介斥候,虽然骁勇,但他职位卑微,又不能领兵,一人双拳难敌四手,如何助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呵呵呵呵,”许子将不禁捻须笑道:“公子有话不妨直说吧。”

    刘基也跟着微微笑了一下,神情恭敬的道:“在下言语冒犯,还请先生见谅,只是这次攻打丹阳郡,事关重大,如果不用太史慈,我料不能取胜,因此还想请先生教我。”

    刘基的来意既然已经点破,于是许子将也不再隐晦其词,语气神情也跟着放松了下来。许子将长叹了一口气道:

    “公子又不是不知,令尊刘使君已知我意,他已经有言在先,我怎能再说什么?”

    许子将所说的‘有言在先’便是刘繇说的那句“我若用太史慈,许子将必笑我不识用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刘繇的迂腐也由此可见一斑。

    世上哪有这样揣摩别人的心意的?

    这一句话倒好,揣摩错了别人的意思也就罢了,相反倒是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以后纵然是刘繇再想重用太史慈,也因为他的这句话也不能重用他了。

    不过最让人难堪的,却是许子将本人了,许子将本来是十分看好太史慈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刘繇的这句话,弄得许子将掩口无言,最终致使几个人都下不了台。

    要知道在古代,人们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名节,特别是名士,就像陈宫一样,在他同吕布一起被曹操擒获时,他宁肯死在白门楼,也不肯出尔反尔再次归降曹操,以至于自己落得被天下人笑话。而许子将这样的名士,当然也不肯为了刘繇这样迂腐的一句话而去为自己辩驳的。

    “现在事情是有些难办了,”等刘基明白了许子将的心意后,也不禁在心里暗忖道:“以许先生的意思,他自然是不会厚着脸皮去说服父亲重用太史慈了,眼下这可如何是好?”

    许子将见刘基沉默不语,眉头紧皱,许子将微犹豫了一下,然后抬头又对刘基道:

    “公子自告奋勇提兵攻城,实在是勇气可嘉,至于太史慈一事,在下倒有一计,不知公子愿意听否?”

    刘基正感失望,听了许子将说道,不由得心头一动,忙抬头问道:“先生有什么计策,快快教我。”

    许子将一边伸手捋着稀疏整洁的胡须,一边笑盈盈的道:“令尊刘使君既然已经表公子为丹阳郡太守,那么公子何不自己任命太史慈为丹阳郡都尉,又何必要征求令尊的意见呢?”

    依照大汉律典,太守可自行任命郡内所属官吏,包括主薄,长史,司马,功曹,督邮等职,当然也包括都尉一职。既然刘繇已经说了要表刘基为丹阳郡太守,那么刘基事先自行任命所属官吏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经许子将提醒,刘基顿时如同醍醐灌顶般恍然大悟,忍不住放声笑道:“许先生妙计,当真是妙不可言!”

    同时刘基在心里暗骂自己道:“我靠,事情原来这么简单,竟被我搞得如此复杂费神,我真是个猪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