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中文网 www.13zw.com,最快更新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
在宋朝,冬至、元日、寒食并列“三大节”之一,是宋朝的国家法定假日,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寒食节又叫“一百五”。是105,不是150。冬至日往后再过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节。)
苏辙:“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 梅尧臣:“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宋代的祀典中,昊天上帝与五方帝都属于“天帝”,被列入上祀。
昊天上帝是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又称皇天上帝、天帝。
从商周开始,历代王朝祭奉的至高神,代表了天或者等同于天。
在古代华夏人的心目中,上天是至高无上的。
民间也有着“老天爷”的说法。
东、南、西、北、中等五方帝,则代表着“五行精气”。
五色五行,金木水火土、白青玄赤黄。东方木德青帝,南方火德赤帝,中央土德黄帝,西方金德白帝,北方水德玄帝。
祥兴元年的冬至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
天色尚早,但海口城已经是一片热闹的节日气氛。
大人们领着婆娘带着孩子站在道路上看着热闹,小一点的孩童甚至趴在在大人们的肩膀上依然熟睡着。
由于天色尚早,离日出还有一段很长时间,海口道路两旁的商铺早早地挂起了大红灯笼。
华灯初上,烛光闪烁,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一盏盏大红灯笼远远望去星星点点,让人流连忘返。
红色的烛光,似乎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正如赵昺的年号一样,祥和复兴。
宋朝冬至的祭祀大典是级别最高的,皇帝必须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参与祭祀大典,同时也是相当的破费。
南宋词人周密曾赋诗描写皇帝祭祀的场景:“万骑云从簇锦围,内官排立马如飞。九重阊阖开清晓,太母登楼望驾归。”
如此排场,花费自然不低。
太宗皇帝三年一次的郊祀花费达到五百余万缗钱。
真宗皇帝郊祀费用增至七百余万缗钱,再加上坏了规矩的这位,“私自”上泰山封禅,然后又花费八百余万缗钱。
两次“活动”合起来花费超过一千五百万贯……
以节约着称的仁宗皇帝,数次祭祀也花费一千两百余万缗钱。
“缗”用绳子串起来,“缗钱”就是一贯钱,一千文。
这其中有举行大典的费用,也包括了朝廷的各种赏赐,和发福利差不多。
不但不用花自己的钱,还有不菲的出场费,反正是大家都很开心的一件事。
^_^ ^_^
郊祀,又称三年一郊。
北宋共举行71次郊祀,明堂17次;南宋郊祀19次,明堂多达30次。
(郊祀和明堂是同一种活动。所谓“明堂”,就是专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设立的,是为“天子之庙”。和郊祀相比,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室外变室内。)
北宋并不怎么守规矩,平均不到三年,两年多一点就举行一次。
南宋基本上按照三年一次的制度举行。
南宋历时152年,郊祀和明堂加起来一共49次,基本上差不多符合3年一次的标准。
南宋郊祀次数很少,而明堂次数很多,也反映出郊祀给南宋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南渡之后,当郊祀之岁,每以赀用不足,权停郊祀,止享明堂,盖以明堂代郊。
(最近没钱,超过一块钱的活动不要叫我。)
现如今的南宋更是穷得叮当响了,而且赵昺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什么搭建数百间青城斋殿,悉覆以苇席,护以青布。
什么四层七十二个台阶。
什么天步所临,皆借以黄罗,谓之“黄道”。
赵昺穷的都快揭不开锅了,还有人舔着逼脸大言不惭,言之凿凿非要依惯例,依旧制。
比如前几日在朝堂上就有一位不开眼的,吵吵闹闹要求赵昺盖房子,还是盖那种数百间青城斋殿的。
被盛怒之下之下的赵昺差点揍死。
节约,怎么节约怎么来吧,能不要的都不要了,能减少的都给减少了,能用往年旧的就不要用新的。
就这,礼部、户部还有工部,几位大佬聚在一起口水乱喷,脸红脖子粗,争来争去,算来算去,在省得已经不能再省的情况下,预计这次冬至郊祀最低需要花费三十余万贯钱粮。
钱不当钱啊。
赵昺心中万马奔腾着,特酿的,好几十万贯呢。
还好,费用还不到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钱是王八蛋,花完继续挣。”
虽然赵昺心疼的牙疼,但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寻求自我安慰。
时辰已到,一身盛装的赵昺,左拥右抱。
啊,呸,是前呼后拥。
赵昺坐在銮驾上,缓缓地出了宫门。
文东武西站着的群臣看到赵昺的銮驾,连忙弯腰拱手行礼,然后按照次序跟随在皇帝銮驾的后面。
在赵昺之前的几任南宋皇帝为了省钱都是在明堂里举行的。
但这次不同往日,朝臣们都觉得自赵昺登基以来,国朝各项事情蒸蒸日上,朝廷内外上下一心,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凝聚民心,有必要搞一次“盛大”的郊祭。
反正在朝臣们的良苦用心,苦苦相劝下赵昺妥协了。
虽然跟北宋时期的郊祭不可同日而语,但人还是很多的,用人山人海都不足以形容。
整个海口可以说万人空巷的存在。
能出来的都出来了,犹如成堆成片的蚂蚁一样,密密麻麻。
南门口,赵昺的銮驾后面,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祭祀队伍,向着南郊“祭坛”出发。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卤簿就是天子的仪仗。
按照皇帝出行活动的重要程度,卤簿的规格也是不一样的,分为大驾、法驾、小驾和黄麾仗四等。
大驾适用于郊祀和籍田这些最重要的仪式。
(籍田,也就是每年春季皇帝亲耕,始于周天子。每逢春耕前,周天子、诸侯亲执耒耜在藉田上三推一拨,称为“藉礼”。)
大驾卤簿的规模那是相当庞大和复杂的。
以皇帝乘坐的玉辂(车名,一般指皇帝乘坐的车辆。)为中心,前后多达12个对称的仪仗队,后面是文武官员、各色随从、御林军护卫、乐队等等。
甚至还要有大象、牛、马等“动物仪仗队”。
宋太宗时期,为了便于演练礼节,命人绘制《卤簿图》,藏于秘阁。
(原画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画长1481厘米,宽51厘米。)
海口南郊,祭坛已经搭建完成。
大兴土木是别想了,园林、彩绘、雕刻等装饰品一概没有。
甚至包括什么高三丈四尺二寸,广七丈,共七十二个台阶的圆坛都是不起眼的缩小版。
大队人马走啊走,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到了地方。
祭坛上设置昊天上帝、皇地只二神神位,及太祖太宗配天。
此时,天色渐渐地亮了起来,东方的天空出现了一抹朱红色,大地朦朦胧胧。慢慢地那红色的霞光,染红了半边天空,染红了大地。
整个南郊祭祀,庄重而又肃穆。
目光所及,地面上并没有铺设黄罗,显得光秃秃的。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身着正装的赵昺缓步走上祭坛。
万众瞩目下的隆重现场,然而对于赵昺来说,每走一步都显得那么得艰难,那么得沉重。
到达祭坛的赵昺,表情凝重庄严,双膝跪地,高举香火,向着神位跪拜。
接着就是念祝文(又称祝册)的环节。
册,又称为册文、册书、策、策文。原来是指编在一起的竹筒,后来逐渐演变成皇帝御用文体。
唐朝以前,“册”与“策”两字混用。
唐代正式确立“册”这种格式,后来按照册文的功能分为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谥册等等十余种。
“祝册”也就是古代帝王在郊祀中拜祭神灵或祖先的文书,又称为“祝文”。
“玉册”主要用于皇帝即位或者泰山封禅使用,也是皇帝受命于天的“任命状”。
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这两位皇帝的泰山封禅玉册现如今都保存于故宫博物院。
“玉册”,相当珍贵,光材质便由宝玉制作,极其珍贵的存在。
“立册”,册立皇后,册立皇太子专用。
“封册”,封个嫔妃,亲王,爵位之类的。
“哀册”,“谥册”就不用多说了。